李哲玄,字静修,号守中子,以唐河南道陈留县(今河南省兰考县)人著称,其生于宣宗大中元年丁卯二月十七日。唐懿宗二年辛巳,他以进士之身辞官云游,不久来到罗浮山曜真洞,投身于深邃的道学研究中。经过十数年的苦行和研读,他终于领悟了玄理的精奥,并拜别师友。
在昭宗天祐元年甲子,他东渡海岛至崂山,与张道冲、郑道坤、李志云、王志诚等同道之士结伴而行。在此地,他筑茅庐名“三皇庵”,供奉三皇神像,展现了一生的归隐与修炼。太清宫自张廉夫创建以来,就有“三官庵”和“三清庵”,但李哲玄依照道教的宇宙观念,又在西北侧另建一座殿堂,更是丰富了太清宫的文化内涵。
他不仅重视精神追求,也注重自然环境的整治。他率众修路栽树,使得太清宫周围环境焕然一新。一株糙叶树,即今存活1100年的古木,是他当年所植,为后世所传颂。此外,当时期流行疾病,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誉为“神医”。后周太祖广顺三年癸丑时,他虽已百岁高龄,却仍旧云游四方,以其独特之法救灾济民,被赠予“道化普济真人”的封号,最终返回崂山继续修炼。
他的主修经典是《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最终飞升之日,在柴世宗六年已未八月二十日,那片天空或许见证了一个伟大的灵魂离去。而今,他安葬于太清宫后山之阳,那里保存着他的一份遗产,以及对未来几代人的启示。在历史长河中,李哲玄成为了继张廉夫之后,对崂山文化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之一。
标签: 民间道士顺口溜 、 道德经文化糟粕 、 道德经译文讲解 、 过去佛 现在佛 未来佛 、 无为而治无不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