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养的道家高人守中如李哲玄

李哲玄,字静修,号守中子,以唐河南道陈留县(今河南省兰考县)人著称,其生于唐代宣宗大中元年丁卯二月十七日。唐懿宗二年辛巳,他以进士身份踏入仕途,但因对清淡生活的喜爱与孙思邈、司马承祯等道学思想的影响,不久弃官远游,从事寻访至道之旅。经过多次辗转,他终于进入罗浮山曜真洞深造,历时十数年研习玄理,并最终达到了精奥之境。在此基础上,他拜别师友,再次踏足崂山,与张道冲、郑道坤、李志云、王志诚等名宿相遇,共同居住在太清宫附近筑茅庐名“三皇庵”,供奉三皇神像,以养真修道。

太清宫自张廉夫创建“三官庵”和“三清庵”以来,其布局一直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在李哲玄的提携下,他依据“一生万物”的哲学思想,又在太清宫西北侧建立了另一座殿堂,即原称为“三皇庵”的建筑,这进一步完善了整个太清宫的布局。此外,他还率领众人重建道路栽植树木花卉,以及整理泉池,使得小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其中,一株糙叶树位于现今太清宫三清殿旁,是他当年所种植,已有1100年的历史,枝繁叶茂至今。

后来,在公元924年的同光二年,当刘若拙从四川来到崂山,与李哲玄结识后,他们之间产生了极高的情谊和共鸣。随着年龄增长到106岁时,即广顺三年癸丑的一天,李哲玄再次踏上了云游之路,最终来到京师。在那里的他不仅治愈了民众,也祈雨成功,此举被后周太祖高度评价并赠予其尊号“道化普济真人”。尽管如此,当柴世宗六年的未八月二十日,那位伟大的修行者飞升归去,而他的遗体则安葬于今天仍存在的太清宫后山之阳。他不仅继承了张廉夫对崂山文化建设做出的贡献,更是其后的第二位重要人物之一,对该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