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仓子庚桑子卷7顺道诗解孝通神明孝成于身道洽天下教子择建忠良贞正师使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社会中的对道法

闵子骞问道:“孝与道之间相差多少?”仲尼回答说:“道乃自然之妙用,孝则人道之至德。它能包容天地,生育万物,塑造形态,养育本性,其功大而不自居为主宰,不以此建立功业,不以此行事,无为而成就,以求知闻见无所得,只有字曰‘道’。将其应用于人,则称作‘孝’。孝者好好侍奉父母的名号,是尊敬顺从的根本,是承认父母的心意,让他们感到满足,无所不至,一言一行、一心一念、一举一动都不敢忘记父母。

在侍奉君主时,不敢不忠诚对待朋友,不敢不信任,对下属也不敢不恭敬,对善事也不敢懈怠。在独处室中,也不能放松自己的诚实,这便是全面的孝顺。因此,只有真正诚实到极点的人才能通达于孝。

古时虞舜,他的大孝让后世赞叹!庶母惑了老父亲,多次想害他。但舜却更加谨慎,没有怨恨。他策划挖井,为的是活埋他,这时天地震动,上苍显灵,为他开辟道路,将食物送来养活他,因此玄德大盛,被封为天下的君主。这就是因为他的良好行为被广泛传颂。

周文王当太子时,也非常尽职。他每天早晚必到寝宫外面问候宫人,说:“今天怎么样?”宫人回答说:“安康。”太子脸上露出了高兴的笑容。如果父母稍微有些病痛,那么太子的表情就会变得忧郁和沉重。即使是膳食上的细节,他也要亲自检查寒暖;同样,即使是膳食简单,他也要询问胃口如何,然后再决定进餐。此外,如果宫人的健康状况有变坏,那么太子会穿上整洁的冠冑,用精美的食品款待,并亲自品尝汤水。如果进贡来的东西品质好,那么太子也会尝试一下;如果品质不好,那么即使是自己最喜欢的菜肴,也只能勉强吃几口。

对于过错或缺失的地方,他平静而温柔地提醒,而对于那些父母喜爱的小玩意,即使小件也是严格保管。这便是修习“孔门”中的“顺道”,通过这个过程,可以理解并体现出对“自然法则”的深刻认识。在社会中,这种对自然法则真实理解与实际践行,便能够达到一种最高层次的人生境界——那就是“全真”。

故此,“孔门”的教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得如何做一个完美儿子的又能成为一个理想君子的全面人才。而这一系列教育方法,如同禹、汤、文王等三位圣王一样,他们都注重礼乐教育,使学生能够内心修养和外表文明,从而形成一种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使人们能够得到启发和引导,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责任感的一致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