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仓子庚桑子卷7顺道诗解无为之道在社会中的实践教导孝悌与忠良的选择以贞正之心修身平治天下明示父子君臣

闵子骞问道:“孝与道之间,差距又有多大?”孔子回答说:“道是自然的妙用,而孝顺是人道的至高无上。它能够包罗天地,生育万物,将万物塑造成一定形态,使万物拥有生命之本质,这些功绩极为显赫,但又不自诩为创造者,不居于宇宙之首,不自以为有所作为,只是默默存在,我们称之为‘道’。当我们将其应用于人类时,就称之为‘孝’。孝,是对父母尽心尽力的另一个名字。好好侍奉父母,就是要以敬畏和顺从作为根本,让他们的心意得到满足,无论事小或事大,都要全力以赴,一言一行、一念一动都不敢忘记父母。而且,在侍奉君主时不能不忠,对朋友不能不信,面对下属不能不恭敬,对善举不能不勤勉,即使独处一室,也不会懈怠自己的诚实。这就是完全的孝顺。在这条路上,只有人格魅力达到极致的人才能通达到真正的孝道。

历史上的虞舜是个典范,他非常孝顺,即便在遭遇困难和威胁的情况下也不放弃他的良心。他挖井给家人使用,并在土层中填充泥土,以此来保护他们,这个过程激起了天地震动,神明降临,为他开辟道路,让他能继续供养父母,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是因为他的孝顺得到了回报。

周文王也是位非常尊敬父亲的人,他每天必定去寝宫门外等候,看望母亲是否安康,如果母亲安康,他就会喜悦满面;如果母亲稍微有点病痛,那么他也会感到忧虑。一切都围绕着照顾父亲而展开,从早餐到晚餐,每一步都考虑到父亲的感受和需求。他甚至亲自品尝食物保证它们适合父亲享用,同时也注意其他人的进贡食品,以确保质量。

对于纣王试图加害自己,上帝却没有让这一事件发生,因为文王被认为是一个特别优秀的人,所以纣王无法伤害他。此外,上帝还预示了文王未来30代、700年的统治时代,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谨慎守护和深厚的情感得到了上苍的认可。

闵子骞再次询问教育孩子应该如何做?孔子解释说:古代三位圣君——禹、汤、文王,他们教导孩子们必须先了解礼乐文化。通过乐曲来陶冶情操,用礼节来培养品行。当礼节与音乐交融,便能使人们行为端正,成为光彩夺目的模范,因此能显现出温文尔雅、文明礼貌的一面。而作为臣子的身份,即便牺牲自身利益也值得,更何况能够带来益处于身及国的事业?因此,要选择忠诚正直的大师傅,为太子培养君臣长幼关系意识。学会成为儿子后才能成为好的父亲;学会成为臣子后才能担任好君主;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后才能引导别人。这就是三位圣君教育孩子的手法。

闵子骞退下去以后,在家里三年内,将这些教诲付诸实践,没有任何间隔,与兄弟相处时没有争执,与乡党相交友时被誉为仁慈,与宗族交流时被称赞为弟兄。这一切都反映出了他的德行,被传颂于世,是由于他严格遵循了“尊老爱幼”的原则,所以才赢得了社会的一致赞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