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宗教信仰不再是孤立存在,它们始终处于社会其他要素的互动关联中。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其宗教生态也会受到冲击,这种影响来自外来宗教的实体进入以及“用理性的原则处理人类事务”的社会发展理念。
现代化浪潮的极速扩散,传统制度和文化肯定会受到冲击。中国原有的宗教生态可能会失衡,而这种失衡既来自外来宗教组织的进入,也来自西方化经济制度安排对本土宗教文化重新评价的一种影响。
然而,我们也看到另一种景象。在管理改革、市场经济推动、竞争观念普及等领域,民族文化市场化、民族自强意识提升使得宗教在民族地区表现出一些新趋向,被用作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从而具有了新的意义。
传统民间信仰正在复苏,并且出现了重构现象,无论是为了振兴民族实力还是利用宗教资源发展地方经济,都值得我们关注。民间信仰不仅作用于个人,还作用于社会群体,使之有较强认同感和凝聚力。
因此,对中国现有各种宗教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体信仰的传统宗教是否存在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素质,以及如何认识并挖掘这些传统,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如果不允许传统文化创新,则这些文化参与现代社会发展便无资格继续生存。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不同标准下定义不同的边缘性宗法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并非总是区分为“好”或“坏”,而更多地是一种混合形态依赖于复杂客观条件变化。这一点可以通过云南少数民族群体如云南信仰 教等案例来看待,他们展示了原生型与混合形态之间寻找平衡点的情况。当某一特定的社 会秩序被设想时,那些鼓励追求尚未实现目标行为机制就形成了理想状态与集体行为之间张力的关系。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将不同文化看成独立容器,而应该研究它们建立区分方式,以及这些区分掩盖了相似之处,并且物质符号相互关联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