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以后的道家乃至天然道观之所在而什么样的境界则可谓得道

老子以后的道家,包括天然道观;而探讨什么样的境界可谓得道,则需通过比喻来理解。假设老胭生活在西历前四百年左右,他的后学可能是关尹、杨来和列子。然而,他们的著作未能流传下来,因此我们无法详细了解他们的思想。

《汉书·艺文志》记载了《关尹子》的九篇,但现存版本并非原著,而是由后人伪撰。杨朱的思想仅见于《列子·杨朱篇》,他的生平也无从考证。同样,《汉书·艺文志》中提到《列子的》八篇,但现存版本同样不是原本。

虽然如此,我们可以从其他书籍中略知这三位思想家的立场:

甲——关尹

根据《史记·老子传》,当老子出关时,关尹问他问题,老子便创作了帕德经五千余言,这或许是承传老聘学说第一代的人物。在《吕氏春秋·不二篇》中,提到老、关底学派,以其尊贵柔和、清明责备为特点。不过,由于缺乏具体内容,我们无法深入了解其理论。

据《庄子·天下篇》,可以窥见他的一些想法: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与神明共处。他认为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可以感受到风而悦之,用常无有主之,用太一建之,以懦弱谦下表面,以空虚不毁万物实则。他自称:“已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荷乎若亡寂乎若清,是与众不同者的和谐,也是失去一切者悲哀。

乙——杨朱

关于杨朱,我们只能从一些零散资料中推测他的思想,比如《列子》、《庄子》、《韩非 子》等书中的片段。在这些文献中,有一句话“兼爱、尚贤、右鬼、非命”,似乎指出了墨子的立场与杨子的差异。而孟子的评语“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则暗示了两者的联系。

不过,这些材料并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来全面理解杨朱的哲学。据说他主张保全生命,只因为人生不快乐,一切造作都增加痛苦,所以宁愿顺其自然。但实际上,他并不反对享受简单的快乐,如美好的事物只是暂时满足不了人类欲望,因此人们总是在追求更多。这就是为什么儒家的仁义礼智六艺被视为教化人类本性的方式,而维纣王却因过度执着名利而导致乱政,从此世间再无欢笑。但最终所有这一切都会归于消逝,无论名声如何,都不能改变这个事实。这就像孔丘和舜禹周公所做的事情一样,他们虽然活得很短暂,但留下的影响远大,而维纣王即使死后也被遗忘,没有任何善行留存。这正说明那些虚幻的地位权力,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幸福,只会让人陷入更深层次的心理困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