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以后的道家道教文化如同天然道观一般女人说大道至简其实就是比喻了人生哲理的高深与简单

假使老胭是西历前四百年前后底人物,离他最近的后学应是关尹、杨来和列子。关尹与杨朱和老胭特有关系,可惜他们底著作不传,我们不能详知他们底思想。

《汉书·艺文志》载《关尹子》九篇底书名,但现存的《关尹子》乃是后人伪撰,并非原书。杨朱底思想只存于《列子·杨朱篇》,他底生平更无从知道。列子底著作,在《汉书·艺文志》有《列子》八篇,但现存的《列子》也不是原本。

现在且从别的书上略把这三位bottom思想述说一下。

甲——关尹

根据《史记·老子传》,当老子的出行时,关尹问询其事,而老者便创作了五千余言之“帕德经”。或许可以认为他承继了先人的学说,是第一代承受者。而在吕氏春秋中的“不二篇”,提到了老子的学派,以及由刘向所撰序言中提到的關於關尹學說的一些片段。但这些内容都无法完全揭示其真正意旨。在庄子的天下篇中,可以窥见一斑关于他的思想。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活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關尹與 老聘聞其風而悅之。他建基於常無所變主張太一,並以懦弱謙卑為表象,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際。他自稱:“已無所居,形物自著。”他的動靜如水與鏡面般清晰,有應答如響石般回應。他處世法則認為,不要被外界干擾,就能達到心靈自由。此处可见,“本”对应于精微,“物”对应于粗鄙,“积”则指的是过多,这样的人就显得不足;而只有能够独立,与自然和谐共处,那才是真正的人生态度。这一点,与古代某些智者的看法相呼应,他们认为应该遵循一种自然状态,而不是被社会规则束缚。

乙——杨朱

关于杨朱,他生活的大概背景并不清楚,只能从一些文献中间接了解到他的学说。在那些文献中,如庄周、孟轲等人的作品里,都提到了他的名字。不过,由于缺乏具体资料,我们只能猜测一些情况。

据记载,《列子·黄帝篇》提到,当时有一位叫做沛的人,因为接受了老子的教诲,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在那个时代,即便没有直接记录,也可能存在着类似的交流和影响。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如苟融、韩非等人的作品,也会偶尔出现有关杨来的讨论点。而在庄周的作品里,对待生命持有的态度,更进一步地体现出了这种思考方式,这种生活态度更加强调内省和自然,从而避免了一切外界干扰,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似乎是一致性的,一致性甚至可以达到极端的地步去追求一种最原始纯净的心灵状态去反思生命意义的问题,让一切事情变得简单化,为此他们宁愿放弃所有世俗上的名利权力,没有任何欲望或贪婪,他们相信这样才能实现个人的真实身份,所以他们选择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让任何事物侵入自己的世界也不让自己受到任何外部力量干预,使得内心保持纯洁,无私无我,不受污染,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理想境界,即:既不要因为害怕死去,又不要因为追求长寿而忧虑不安,因为所有的事都是短暂且不可靠的,所以你应当尽情享受每一刻,并且认定死亡即将临近,你也必须准备好迎接它,最终你会发现你的生命并不会因此改变。你是否愿意听取我的建议?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请继续你的路吧。如果你决定听取,我将引导你走向光明正大的道路。我已经告诉过你很多东西,但是我知道有些话仍旧难以理解,如果那意味着需要时间来成熟,或许我们再次会聚首相见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