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对三位思想家的简要探讨:
甲——关尹子
关尹与老子的关系非凡,但遗失了他的著作,我们无法详细了解他的思想。《史记·老子传》中提到,当老子离开时,关尹问他问题,而老子回答了五千余言。他可能是承载着老子的学说第一代。不过,从《吕氏春秋》和刘向的序言来看,这些都没有揭示出大意。我们只能从《庄子·天下篇》中窥见一些线索。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活然独与神明居。这是古代道术的一种风格,与杨朱、列子的思想相呼应。他们共同在处世哲学上立论,但关尹更侧重于内心不被外物所扰。
乙——杨朱
杨朱的生平很模糊,现在只能从《列子》、《韩非子》等书中间接了解他的思想。他受到了老子的教导,并且影响了后来的儒家如孟轲。在战国时代,他的学说非常流行,被称作“兼爱”、“尚贤”。
然而,《孟子》的评述将他视为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者,而实际上,他主张的是保全性命,不被外界琐事所累。他认为人生苦短,不需要过度劳心劳力,更不需要为了名利而牺牲自己。
根据《杨朱篇》,他认为人应该顺其自然,不去追求外界的事务,因为这只会增加痛苦和忧愁。他反对儒家的仁义礼智六艺,因为这些都是人类本性的束缚,最终导致人们不能享受生命带来的乐趣。
至于身与货、寿与名,这些都是人类社会造成的烦恼,让人们害怕鬼神、害怕人的威胁,因此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所以,任自然,全生命,是理想的人生态度。
最后,他强调人的本质是跟随自然,无需依赖力量,只需智慧即可。这就是“至人”的境界,也就是最终达到的自由状态。在这里,没有个人欲望,没有私利,只有公正地待所有人和事物。这便是“至入”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