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以后的道家,道教文化如同天然道观一般,深藏在世间的每一个角落。什么叫做无不为,就在其中流淌。假使老胭是西历前四百年前后底人物,离他最近的后学应是关尹、杨来和列子。关尹与杨朱和老胭特有关系,可惜他们底著作不传,我们不能详知他们底思想。
《汉书·艺文志》载《关尹子》九篇底书名,但现存的《关尹子》乃是后人伪撰,并非原书。杨朱底思想只存于《列子·杨朱篇》,他底生平更无从知道。列子底著作,在《汉书·艺文志》有《列子》八篇,但现存的《列子》也不是原本。
现在且从别的书上略把这三位-bottom-ideals述说一下:
甲——关尹
传为刘间所上原《关尹子序》也没将书中大意揭示出来,从“章首古月”至“使人冷冷轻轻,不使人狂”,数句,也不能得着什么意思。这话与孟子的所记意义相似。在庄子的天下篇中可以窥见他的思想的一斑。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活然独与神明居。此即老贵柔之学,与我等不同,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荷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尝随人。
乙——杨朱
杨子的生平更属暗昧,现在只能从别的书上窥见他的学说的大概。他对待生死持极端欢乐主义态度,不畏命运,只想尽情享受生命中的欢乐。但这种享乐并非单纯地追求肉体上的快感,而是一种哲学上的理念,他认为应该顺其自然,不去强求或抗拒任何事情,因为一切都终将归于一处,即死亡。他反对儒家的仁义礼智六艺,因为这些都是人类社会为了控制人们而创造出来的人类本性被扭曲了的手段。而真正的人类本性,是自由自在地生活,没有欲望,没有贪婪,没有恐惧,这就是他所谓的心灵解放。
然而,对于这样的哲学观点,有些批评家会认为这是逃避现实问题的一个借口,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比喻它就像是一种虚幻的地球,它看起来美丽却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地方。而对于那些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的人来说,这样的观点可能无法满足他们内心深处对生活意义的渴望,他们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激励自己不断努力,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到底的心灵力量,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现状,更改不了的事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