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养生学在社会演变中的五个阶段:以六耳猕猴为象征的文化转变
首先,道教养生学的发展并非偶然,它源自中国最古老的原始巫教,是先秦神仙家思想、老庄道家的炼养学说及秦汉方仙道和黄老道的必然结果。伏羲氏是道教养生学的源头,他创立了八卦,代表着八个方向,形成了图式,为符号学奠定基础。
其次,在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如老子和庄子奠定了道教养生学理论基础,并得以广泛实践。他们主张“顺应自然”,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应当符合自然规律,以达到长寿。这是道教养生思想的根本观点。
再者,在秦汉时期,一系列养生的系统化术语已经成型,如守一、内丹、房中术、符箓等。此阶段,还出现了一种结合黄老之学与神仙术的宗教形式——黄老道,其特点是追求长生不死和得道成仙。
接着,在东汉时期,张仲景除了继承先秦医学理论,还提出了自己的养生观点,如“慎”、“调和五味”以及导引吐纳,这些都体现了中医防治结合、预防为主原则。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三卷,对炼丹及练气提出理论和方法,对化学史有贡献。
最后,在西晋至唐末这一阶段,形成顾四时调情志节饮食宜小劳慎房事行气吐纳等几个方面的养生理论和实践。在隋朝后至唐代,有外丹与内丹混用的情况,但也有如孙思邈等人通过实际操作提出简明易学而适合各阶层的人群使用的一些修身法门。
标签: 中国道教境界划分 、 真实活5000岁的修道人 、 无畏者刚 、 道家和佛家有什么不同 、 道家基础功法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