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养生学中,如何探索生命的奥秘?在长期实践中,道教养生家们就像中国医学典籍《内经》所记载的那样,试图打开“黑箱”进行观察。然而,他们发现,不需要打开黑箱,就能从外部控制生命的运动。道教养生学就在此基础上运用了现代控制论中的“黑箱理论”。
要探索生命的奥秘并控制其运动,就必须借助辩证思维的方法。这样,道教养生学便在养生学与哲学相互作用中蓬勃发展起来。
一个以《周易参同契》、《无极图》和《悟真篇》为代表,以重人贵生的养生观、形神统一的生命说、性命双修的内炼体系和逆修返源的仙道理论为特色的养生学体系便建立起来。
道教养生学最突出的理论特点之一,是它的人本主义思想,这是道教養生的基本前提。在先秦文化中,即有非神性而重人性的思想特征,这种思想倾向孕育了道教養生的发展。
在这之前,一些诸子也对人的健康长寿持有看法,如孔子强调衣食住行与健康长寿间关系,并提出“仁者寿”的命题。而墨子虽然以“明鬼”著称,但他对于饮食、医疗等方面也有着深入思考,并且认为应该兴天下之利,也就是重视人类健康。
老子的哲学则更进一步,他认为人是宇宙中的卓越存在,而荀子的理念则更加精确地阐述了人的德性。儒家的礼运也把人奉为天地之大德者,将人视作心灵之端,使得这种重人的思想成为后来的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汉代后的儒家继承了这些传统理念,如董仲舒将天地、万物和人联系起来,认为人们通过孝悌来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通过礼乐来完成自己的人类使命。这体现出一种对人的尊崇,对生命价值高度评价的情感态度。
最后,《太平经》的出现,则进一步强调自我爱护和锻炼作为达到长寿目标的手段。这一口号:“我命在我不在天”,体现了一种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然规律能够被掌控这一信念,它影响深远,为后世多次被引用并加以发挥。在宋元时期尤其如此,那时内丹派出现,与此前的理想相呼应,他们追求的是通过修炼实现超越自然界限制,从而达到永恒不朽的地步。
标签: 大道至简最贴切的英文翻译 、 生活中的无为而无不为 、 道家挽回感情的法术 、 道家思想极端 、 东方盐湖城道家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