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
老子、庄子的思想奠定了道教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道家主张“道”,即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
秦汉时期
各种养生之术成型,如守一、内丹、房中术、符箓等。
黄老哲学吸收阴阳、儒、墨、法等各家思想,并融入神仙术。
东汉至西晋时期
张仲景提倡养慎调和五味及导引吐纳。
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论述炼丹与练气理论和方法。
西晋至唐末时期
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重视导引吐纳及胎息。
陶弘景辑录养生文献,著《养性延命原》六篇,为现存最早一部养生学专著。
隋朝至清代初期
气功继承两晋南北朝练气成就,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
在这五个阶段中,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贡献,不仅形成了系统庞大的養生的理論與實踐,也推动了中国传统醫學以及文化藝術的發展。
标签: 道教中至高境界 、 道教必读书目 、 心存敬畏 、 国家为什么不发展道教 、 药师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