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教中重命养身又是怎样的养生之道探索天然道观中的佛系养生秘笈

道教养生学中,“重命养身”的养生观念,源自于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它强调通过内丹炼练,不仅要修复身体,更要达到精神上的超脱。这一观念在《周易参同契》、《无极图》和《悟真篇》等经典中有详细阐述。道教养生学不仅关注肉体健康,还追求精神层面的完美,这种追求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

从先秦时期起,中国文化就倡导一种非神性而重人性的思想特征。孔子提出了“仁者寿”的命题,并强调了衣食住行与健康长寿之间的关系。墨子虽然以“明鬼”著称,但其实质仍然是以人为本,反对儒家的伤生损寿制度。他认为人们应该注重饮食之道,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为目的。

老子更是直接揭示了人的卓越位置,他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句话后来的道教把老子的哲学神秘化、宗教化,并综合儒墨相关思想观点,将之融入道教养生学体系中。

荀子则精辟地论述了人的道德属性,他认为人类拥有其他众物所未有的特异优点,因此在宇宙中应有高贵的位置。在汉代,有董仲舒这样的学者进一步发展这一传统理论,他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东汉时期的《太平经》提出“自爱自好”的主张,即通过自我养护和锻炼来求得生命的长存。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它既不同于悲观主义者的四大皆空,也不同于那些将肉体视为“臭皮囊”的看法,而是一种奋斗精神。

这些思想后来被后来的几部经典所继承,如《周易参同契》、《老子河上公章句》,都以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为第一要旨。这一口号——我命在我不在天——始见于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表达了一种积极逆转乾坤精神,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宋元时期的一些内丹家,如张伯瑞,他们对于丹法成功持有坚定的信心,为的是跳出现实世界,用肉体炼成更高境界的人类形态,这正是他们探索生命奥秘、追求自由选择途径的一个重要表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