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吉(1271-1355),元代著名道士,字希文。与同辈的温陵处士黄天麟讳权公相似。在净明道系谱中,他被尊称为净明嗣教、旌阳三传的继承者。出身于江西丰城望族,从小便聆听了西山玉隆万寿宫清逸堂朱尊师的教诲,并在朱尊师去世后,又接受了王月航和刘玉器的指导。
黄元吉对刘玉学说有着深厚的理解,他的事迹就像父亲般地侍奉刘玉,直至刘玉临终前嘱咐他继续其事业。于是,在西山选择了一片地方建立了三座坛,以传承这套理论。他在京师游历期间,赢得了公卿士大夫们的一致赞誉,被张嗣成推荐给元廷,并赐予“净明崇德弘道法师”等荣誉,但最终因张留孙挽留而未能到任。
遗憾的是,黄元吉不幸逝世于京师,其遗愿是火化并带着遗剑返回西山,由徐异继承其衣钵成为第三代传人。他的毕生所作所为都以阐扬刘玉学说的忠孝思想为己任。他认为,只要能够除去欲念,就能达到内心之净;并指出居住端庄、斋戒沐浴仅是外表之净,而真正的修行应从内而外开始,以达真实之境。
他对于修行之士所崇尚的“真人”,解释为非徒具吐纳休粮或辟谷,便可成仙,而是在惩忿窒欲、改过迁善、明理复性之后,再配天地作为三极,无愧于人道,即可谓之真人。而对于十二真君,他们皆因慕孝道而成就,这说明真正悟道乃至心,不在乎外界事物。
当问及罪福因果的问题时,他回答说:“作善必降百祥,作恶必降百殃。”他强调积累善行将来必定有益,而积累恶行则会遭受报应。这一观点体现了他的认知,即使是小到五谷种子春种秋收的大事,也如弯弓射箭一样,有始无终,最终都会迎来回报。
总结来说,黄元吉不仅继承并弘扬了刘玉先生忠孝思想,而且将其生平言行辑录成了《玉真先生语录》三卷。此外,他参与编撰并由徐异校正完成的《净明忠孝全书》,成为净明宗派基本经典之一,为后人的学习提供了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