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吉(1271-1355),元代著名的道教净明宗师,以字希文,同谱温陵处士黄天麟讳权公为同辈。在净明宗的传承线上,他被称为净明嗣教、旌阳三传。出身于豫章丰城(今江西)望族,自十二岁便在西山玉隆万寿宫深造,与清逸堂朱尊师并学,继朱尊师之死后,又受王月航法师指导。王月航逝世后,再得刘玉器法师的教导,刘玉临终前将其视如父子,并嘱托其继续传承道统。黄元吉遵命,在西山建立了玉真、隐真、洞真三坛,以授予弟子们。
至治三年(1323年),黄元吉游历京城,被朝野官员及士大夫所赞誉。泰定元年(1324年),他被推荐给元廷,并由玄教大宗师张留孙挽留其在崇真万寿宫居住直至去世。他一生致力于阐扬刘玉的学说,对净明忠孝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其阐释成果主要体现在《中黄先生问答》这部作品中。这部作品后来成为《净明忠孝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元吉认为,只要能够除去欲念,便是达到“净”的境界;真正意义上的内心纯洁和智慧之光,是通过不断修行而达到的。他还强调了修养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只要能行持‘能净’、‘能明’、‘能忠’、‘能孝’,久而久之,就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真净’、『真明』、『真忠』、『真孝』”。
对于所谓“真的人”,他认为并非指那些吐纳休粮或辟谷的人,而是那些能够惩罚自己的愤怒与欲望,从善意转变到善行,从理性恢复到本质自然状态,与天地相应,无悔于人伦,即可称作“真的人”。他还认为历史上所有十二位真正君主都以诚实守信和敬老爱幼的心态作为他们修炼道德的根本,这说明知识与悟性来自内心,不外乎一个人的品德。
关于因果报应的问题,他坚信积极做好事会带来百fold 的福祉,而恶行则将招致百倍苦难。而且,无论个人是否意识到了善恶之分,都必然按照其行为获得相应的结果。“做好事”就像播种五谷一样,每个季节都会收获丰硕,“做坏事”则犹如弯弓射箭,一定会遭遇回击。
总结来说,黄元吉不仅继承了刘玉的一系列思想,更进一步发展和普及他的教学,同时编纂了一些重要文献,如《玉 真先生语录》等,使得这些思想更广泛地流传开来。他对道家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古代哲学史贡献了一份宝贵财富。
标签: 易经六十四卦白话全解 、 九字真言能杀鬼吗 、 大道至简宁静致远什么意思 、 道元 、 中而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