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初次印象中,个人的仪容与服饰往往是首要考虑之处。特别是在正式或庄重的公共场合,一名人物必须具备良好的体态、整洁的着装、庄严的表情以及得体的话语,这些都可以反映出其内在修养与对他人尊敬程度。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于外表和身姿都持有极高的重视度。不过,与现在这个崇尚个性与自由的大时代相比,古代社会在礼仪方面显得更加讲究。
古代服饰遵循“三紧”的原则,即帽带须紧、腰带须紧、鞋带须紧。这不仅能够展现出一个人精神上的振作,还能体现其对事务和他人的郑重态度。现代穿着虽然有所不同,但保持衣物整洁、庄重大方,却是一致要求。
而“七不”则是《礼记》中提到的关于身体姿态的一系列禁忌,不包括哕噫咳嗽欠伸跛倚睇视唾寒痒搔袒撅亵衾见等行为。在正式场合中,如打饱嗝或哈欠伸懒腰吐唾沫擤鼻涕歪坐斜视跷二郎腿,或只穿睡衣内衣甚至赤膊,都显得随便懒散缺乏敬意。而神色庄敬也是必需,无论站立还是坐下,都应端正眼光;不要无目的地乱看,以免表现为怠惰不敬。目光流露的是心境,对人是否恭敬也可直观感知,因此,在正式场合应注意自己眼神高度过高或低于常规都会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而左右旁瞥更会被认为心术不正狡诈善变。
这种严肃的心态,在走路姿势步伐面部表情上也有所体现。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礼仪既关乎身份形象品位,也关乎个人修养,是每个人必须掌握的一种品质。中国自古以来一直以礼仪之邦著称,只要做到体态端正服饰整洁尊敬他人接物得宜,就已经足够了。因此,将礼仪看作一种身份地位的问题,并非准确,因为它实际上是个人的修养,是不可或缺的人格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