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养的道家高人张伯端悟真紫阳真人的传说
在北宋时期,天台一带有名的道家高人张伯端,他以字平叔、号紫阳、紫阳仙人闻名于世。公元983年出生,据说也有人认为他是984年出生的。在他的生活中,他对三教经书以及方术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悟真篇序》记载了他自幼就对道德之学产生兴趣,并且涉猎广泛,从刑法到算术,再到医药、占卜和战争策略,以及天文地理吉凶死生等诸多领域,他都留心详究。虽然他曾中进士,但后来因罪被贬至岭南。
一次在成都是,他遇见了一位仙人(有些传说指出这位仙人就是刘海蟾),得到了一定的道法之后,便开始著书立说,向天下推广自己的修炼方法。在百岁大寿那一年,即元丰五年(1082年)离开了尘世,飞升之前留下的遗言是一首《尸解颂》,其中写着“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通融”。
张伯端不仅是道教南宗紫阳派的开创者,而且还是金丹派南宗(因为他的号叫做“紫阳”,所以南宗也称为“紫阳派”)的祖师之一,在清朝被尊为“大慈园通禅仙紫阳真人”。他的思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大致根据他的三本著作:《悟真篇》代表早期思想,以内丹作为修炼道路;《禅宗诗偈》(即《悟真篇后遗》)代表中期思想,以彻底了解禅宗性学为归宿;而晚年的作品,如《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则体现出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将禅与道结合起来。
在修行上,张伯端强调先修命脉再修性灵。他反对形式上的出家离俗,而主张隐居于市间。尽管如此,他似乎也不打算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教团组织。直至五祖白玉蟾,这种形式化的组织才逐渐出现。
张伯端留给我们的主要著作包括《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禅宗诗偈》及王叔邦辑集中的《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简称《青华秘文》)。其中,《悟真篇》的撰写时间定位于熙宁八年(1075年),它以阴符经和老子 道德经 为基础,用简单明了的话语阐述了内丹炼养的一般原理,并描绘了从筑基到还虚各个阶段。
随着时间流逝,不同的人继续发展并完善他的理论,最终形成了一系列注疏版本。这部作品不仅是最重要的实践手册,也是理论指导,对后来的许多其他內丹學說影响极大。
标签: 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 、 大道至简以简驭繁的意思 、 无为而无以为无为而无不为 、 对于道家思想的理解 、 中国的历代道家名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