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华道学经典启示我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建设节约型社会

道学经典启示我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建设节约型社会。道教文化中的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倡节俭,他认为“俭故能广”,坚持节俭可以使生活更加宽裕;执政者坚持节俭,国家就会更加富足。

老子批评当时过于奢侈的统治者,将他们比喻为强盗头子。他指出,那些统治者的宫殿华丽,而百姓的农田荒芜,国家仓库空虚,这种情况下,即使穿着锦绣衣服佩带宝剑享受丰盛饮食,也不过是强盗头子的行为。这种对骄奢淫逸深恶痛绝的情感,对于今天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老子的养生学思想也与少私寡欲、崇尚节制相联系,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认为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会损害身体。因此,他主张“去甚,去奢, 去泰”,即减少过分贪求和过度奢华。

知足常乐,是一种重要的人生态度。老子说:“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的人不会感觉到自己缺少什么。而那些贪得无厌的人必然招致祸殃。知止不殆,即不过分贪求、懂得适可而止的人,不会遭受耻辱和危险。

全真道祖师们要求修士们过一种禁欲主义的生活,把物质生活需要抑制到最低水平,如马钰所说: “道人不厌贫,贫乃养生之本.”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来说,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在家信徒方面,全真祖师们并不要求他们修苦行,只要求他们少私寡欲、清静恬淡地生活。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需求是无限的,因此必须有所节制。在谋取利益时,要有所限制,以缓解这一矛盾。这涉及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人们如何衡量自己的价值和身份,以及人们消费方式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恶化问题,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消费方式,以崇尚节俭为荣,以攀比奢华为耻。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非常关键,这包括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而不是物质上的满足,以及多做行善积德之事而不是索取。这样的价值观将摒弃自私和物欲,并杜绝了奢侈和浪费。在汉代道教组织设立义舍供行路人免费取用米肉,可以看作是一种鼓励分享资源,不要浪费财富的手段。这也是对宇宙万物敬重爱护的一种体现,因为一切皆由“道”演化而来,每个存在都应该被尊重。

最后,《太平经》提出了一个关于保护自然资源的问题,它警告我们,如果世界上其他生物都消失了,我们是否能够独自存活?这提醒我们,在建设现代社会时,我们应考虑整个地球生命共同体,而不仅仅是人类自身利益。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并采纳的智慧遗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