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仙传编撰背后的故事与意图通过序跋的角度解读

【作者】 李蕊芹;

【机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

序跋是体现道藏仙传编撰动因及意图的重要文献载体。道藏仙传编撰的动因及意图有以下几种类型,分别为:构建道教理论、补前作之缺、颂师德之盛、承史传志怪传统、垂教后学、受人之托以及公布独家材料等。不同的创作动因和意图影响到道藏仙传的编撰方式、文本内容、叙事体例、叙事手法及情感倾向,从而使仙传呈现出不同的文本形态和特征。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道教文学尤其是以“仙”为主题的小说,如《聊斋志异》、《西游记》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这些小说中的“仙”往往不仅仅是一种超自然存在,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它代表着人们对于理想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一种追求。在这类小说中,“道藏”的概念也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它不仅是神秘知识和修炼方法的总集,也象征着通向超脱尘世苦难途径。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作品中的“仙”及其所处世界被不断地加以改造,以适应时代背景下的不同需求。因此,对于这些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以及人们对于未知领域探索的心理状态。

通过对比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每个版本都反映了一定的历史背景或社会变迁。例如,《山海经》的不同校本就展现了从战国至唐宋时期中国版图变化的情况,而《搜神记》则展示了汉末至南北朝时期民间信仰多样性。此外,不同的地理位置也会影响到当地居民关于鬼神的一般看法,从而在书写过程中留下印迹。

当然,这些作品并非只是简单记录某一时期的情景,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自我批判或反思功能。例如,《聊斋志异》的主人公们常常陷入矛盾与冲突,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作者自己内心挣扎的一部分。这使得这些故事既能让读者获得娱乐,同时又能够引发深层次思考。

综上所述,无论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还是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道藏仙传”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意义,并且在各个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本文旨在探讨这一系列问题,并试图揭示它们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心理机制,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些古老但永恒的话题。

【关键词】

道藏; 仙傳; 序跋; 创作動因;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古代道教聖傳學術研究”

(2016年01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