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趣的是,辩论大师庄子不喜欢进行辩论。这是因为庄子与其他辩论家观察世界的角度不同。世人通常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庄子则站在高远的角度,用道之眼镜,如实反映事物本质。他认为彼此对立、是非荣辱都没有区别,因为它们源自内心价值判断,这种判断带有私心和局限性。如果我们阅读《秋水》篇,我们会发现河伯在泛滥时觉得自己拥有天下之美,但当他到达广阔的大海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因此,我们可以将拘于一己私利的心态称为“河伯型”心理。
在之前的一节中,庄子指出人类喜欢争辩并判定是非,以自己的偏见来评估事物,这完全无意义,也无法探究事物的本质。唯有以“明”的视角,从“道”的高度,可以洞察事物的本质。在这一节中,庄子进一步探讨了认识论更深层次的问题,他利用先秦名家的“白马非马”和“指之非指”的辩题来说明概念与事物之间关系。
庄子说:“以指喻指之非指,不如以非指喻马之非马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如以白马喻白马之非白马也。”这意味着天地间只有一个统一的方向,无数的事物都是由这个方向所驱动。此外,“万物一体”,一切皆同一,是宇宙间唯一真理。
这段话非常抽象,让我们试图解释一下战国时期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孙龙提出的两个命题——“白馬不是馬”以及“不是手上的這個大拇指”。这些命题其实讲述的是名与实之间分离相互独立的情况。在公孙龙看来,大拇指虽然实际存在,却不能被称作手中的手掌,因为它属于不同的类别。而且,即使你用名字去描述桌子的概念,它仍然是一个具体而独立的事实,与你的定义不同,因此桌子并不等同于其名称。
同样,“白馬不是馬”的意思是在于,一匹雪色的活生生的真实动物,其实在意上是一头真正的动物,而"馬"则是人们给予这种动物的一个名称。但无论你叫它什么,都不会改变它作为一种生物的事实。因此,“张三”并不能代表某人的身份一样,所以公孙龙提出的问题只是关于名词和实际存在的事务之间关系的问题。
现在我们终于能理解庄子的思想了。他说,你可以用大拇针去证明大拇针不是手掌,不如从一个不存在的大拇针开始证明所有的手掌都不包含大拇针;或者你可以使用纯粹的一匹雪色坐骑去否认所有坐骑是不包括那匹雪色坐骑;或者,你可以使用任何其他形式去否认任何形式的手脚或身体部分。这就是他的哲学:不要再继续追求那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只要抛弃那些概念性的界线,用万有的方法去观察世界就好啦!
所以最后,庄子的句号:“天地一位、一乘”,即便把整个宇宙比作各种各样的形状(例如,"站立"),又怎样?每个形状都可能被称为另一个形状,或许叫做"座椅"!但不管如何称呼,它们还是那个宇宙。你怎么定义它们,并不能改变他们自然界中的角色。这就是他追寻到的境界:我和地球、我和万智齐全,没有分别,没有二元对立,在这个超越空间时间限制下的状态里,每个人都是完整的人,每件事情都是完美的事情。不需要斤斤计较彼此是否相同,更不必基于我独特的地位来判断他人的想法。而这种全面齐全认识,将自然而然推导出泯灭绝对黑夜与光明等价,以及随波逐流的人生价值观念。
标签: 道家哲学语录 、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涵 、 道法自然如何理解 、 无为而无不为的发音 、 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