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为而无所不为坐忘论泰定第六

《坐忘论》是唐代高士、道教上清派司马承祯祖师的代表作,这部经典深刻阐述了生命的宝贵和修养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坐忘”来达到心灵的宁静与真我的回归。书中所讲的坐忘之法,是一套既能保持内心平和,又能破除烦恼并促进个体回归本性的方法。泰定第六章,以文言文表达,提倡一种超越世俗、追求自然境界的心态。

泰定者,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无感无求,寂泊之至,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因而名为泰定。庄子云:“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宇即指内心,而天光则象征着智慧。在此意义上,内心作为大道的器具,当其虚静到极点时,大道就会显现,而智慧也将随之产生。这一点与庄子的观点相呼应,他说:“宇则心也,天光则慧也。”

然而,由于人们往往被贪欲和爱情所困扰,他们会忽略内在世界,最终导致思想混乱和迷失。为了摆脱这种状态,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放下世俗欲望,将自己恢复到纯净虚静的本真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逐渐明白自己的本质,并且有了智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去使用它,因为过多地追求知识可能会损害我们的安宁。

真正懂得的人知道,不仅要有智慧,还要能够不动声色,即使面对各种挑战也不受影响,这就是所谓的心灵境界。而那些能够忘却形体的人虽然众多,但真正能够忘却名利的人却很少,这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境界。

对于如何达到这一境界,《坐忘论》提供了一些指导:首先,要能做到不骄傲富贵;其次,要有德行而不自满;再次,要修身养性,使自己成为一个没有错漏的地方。此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黜聪隳体,即让自己的能力减弱,让身体疲惫,只留下最简单最基本的情感,那么你就可以进入一个完全不同层次的心理状态,也就是那样的“坐忘”。

总结来说,《坐忘论》的核心在于如何通过调节自己的思维状态,从而实现对外物世界的一种超然态度。这包括了怎样培养一种恬淡无为的心态,以及怎样利用这种心态来获得更深层次的大道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反省自己,为何选择这样那样的事情,同时寻找一种符合自然规律、顺应万物发展变化的生活方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