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鼻祖是庄子他的物化逍遥不仅是真仙更是宇宙间最为自由与和谐的存在

庄子:物我同化是真仙

在中国道教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被尊称为鼻祖的人物,那就是庄子。他的哲学思想深邃,尤其是在“物我同化”这一点上,他不仅达到了真正的逍遥之境,还超越了世人的认知,成为了一位真正的神人。

就像牛顿从苹果坠落中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一样,庄子从一个梦中找到了通过与万物相融合进入绝对逍遥的途径。这场梦,就是著名的蝴蝶梦,它成为了历代文人、宗教家和哲学家的共同探讨和赞叹对象。在《庄子·齐物论》末尾,我们可以读到:“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此之谓物我。”这里,“物我”指的是天地间的一切事物,以及我们自己的存在,都由一种无形无象的道气所产生,与众多事物并非二分,而是本质上一体。

这正是庄子的核心观点之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他认为,无论是天地还是人类,我们都由同一种道气所生成,没有高下、没有对错,这一切都是相似的,只是在我们的眼里看起来不同。因此,当我们纠结于个人见解,不放弃自己的主观判断时,就无法达到那种完全自由无拘束的心灵状态,也就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逍遥。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便有着这种理解,我们仍需承认个体之间以及个体和自然界之间存在差异。比如,大鹏鸟虽然飞得极远,但它依靠羊角风才能起飞;列子虽能御风而行,但依赖于风力。此种相对自由,是因为大鹏需要借助自然力量,而列子则依赖于外部环境。但只有那些能够超越这些限制,并且能够在精神层面上实现“无所待”的境界的人们,他们才能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绝对自由。

《庄子》中的许多故事,如王骀、申徒嘉等人物,他们尽管遭遇了诸多磨难,但他们的心性却始终保持着超脱,一些人甚至达到了精神层面的完全释放。这说明了逍遥游并不仅仅是一种物理上的行动,更是一种心性的超越,是一种精神上的完美归属。

在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忘记自我的方法来实现心性的转化,最终达到那个世界观和人生观,即使面临生死、荣辱等问题,也能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应对。而对于死亡本身,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在庄子的眼里,无论生命还是死亡,都不过如此重要,就像春日里的云烟一般轻薄易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