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反复探究佩茱萸簪菊花与国庆节的来历和风俗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探索茱萸与菊花的文化象征及其在国庆节中的意义

重阳节,以佩戴茱萸和簪菊为代表的风俗,深受人们喜爱。茱萸因其独特之处,被称作“辟邪翁”,而菊花则以延寿为号称“延寿客”。茱萸不仅是一种可用于中药材,它还是一种常见的小乔木,其果实可作为中药使用,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而且,茱萸叶也能治疗霍乱,还有杀虫作用。《本草纲目》将其描述为辛辣芳香,性温热,可驱寒解毒。

古人相信佩带茱萄可以避邪去灾,因此在唐代时期,这一习俗非常流行。人们认为在这一天插入茱萄可以带来好运消除灾难,或将其编织成袋子或装饰于臂上。此外,也有人用头顶上的花朵装饰。这一习惯不仅限于妇女和儿童,即便是男子也有着相同的做法。在晋代就已经有了关于这一习俗的记载。

除了佩戴茱萄,人们还喜欢头戴菊花,这一风俗自唐代即已开始,在历代都有所盛行。在清代北京,就会把菊花枝叶贴到门窗上,以此来招福消灾。而宋代,则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将彩色丝绒剪裁成形似茱萄和菊花的图案,用以赠送给他人。

重阳节中的这两种植物,与端午节中的雄黄及春日佳節中的艾蒿一样,都具有除虫防蛀的效果。因为过了这个节日,就是十月小阳春,而秋雨潮湿、秋热未退时期衣物容易霉变,同时桂花盛开,所以必须防止虫害。因此,将这些植物制成囊状物品成为了一种自然形成的情景。

然而,从宋元之后,佩戴茱萄这样的习俗逐渐淡出视野。这可能是由于重阳节习俗中心位移的一个反映。当初民众生活状态较差时,他们更关注的是避邪消灾,但随着生活条件改善,他们对未来生命长久与健康更加看重,因此,“延寿客”(菊)最终取胜于“避邪翁”( 茱 萨)。

总结来说,虽然时间推移,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这些传统活动背后蕴含的情感和文化意义,以及它们如何与我们现代生活相互联系并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念。(编辑:传统节日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