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葬尚未普及的古代,壮族地区遵循着独特的丧葬习俗。当地居民在逝者去世后,往往选择在地头或村边小山坡进行土葬。经过数年之久,当地人会对坟墓进行挖掘,以观察尸体是否已经完全归于土泥。在这个过程中,亲属通常是逝者的子女,如果无子女,则由侄孙辈承担这一责任。开坟通常安排在秋季或者清明时节,这一时期天气较为干燥,便于考察。
如果尸体尚未完全腐烂,还有一些组织留存,则需要重新填土等待再次检查。这类情况相对较少,因为当地环境湿润且酸性红土,不利于风干木乃伊的形成。若骨骼上仍有污泥或残肉,亲属则会使用砂纸擦洗,或将骨骼带至河边彻底清洁。
这样,在某些时候,当地人便可见到人们在河边轻松洗涤遗骨的情景。一旦骨骼干燥,他们会用香烛与松木熏制,然后放入名为“金罐”的迁坟瓦罐中。“金罐”非真金铸造,而是一种吉祥称呼,其高度约70厘米、直径25-30厘米,用以盛放干燥后的遗骨,并覆盖红布和石板,上面再盖上土层。
迁坟仪式中,“金罐”被安置前后,都伴随着炮竹声响。此外,每个迁坟地点均选址风水良好的高处,因此探访者需攀登陡峭山路。在整个过程中,由风水先生负责指引,每位客户费用不同,一般区间50元至100元,有些甚至达到上万元,但极少数例外。
撰写此文旨在客观介绍我家乡的一段历史,让好奇心强的人能了解这些传统文化。而我通过电话咨询父亲获取了这些信息,我母亲最初反对我的写作,但我坚持认为这是一种客观研究方式,不应被狭隘眼光所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