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根据《姓纂》的记载,郑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友。周宣王即位后,将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在后来的岁月里,郑桓公的子孙以国为姓,从此“郑”这个姓氏便开始流传开来。当时的郑地,就位于现在河南省的一带,也就是黄河以南、中部一片土地。如今,在河南省还有一处名叫新郑县,这个地方也据考据是因为有了这块地区,便得名于其。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武公——是由武公出生的,是跟随晋文侯辅佐平王东迁至洛阳,并建立了东周。而他自己也搬家到了新建立的地方,那个地方就因此而得名为新郑,而与之相伴的是“郑”的繁荣与滋养。
虽然那个由周朝分支出去的国家—— 郑国,在战国时被韩所灭,其子孙们四散流离于河南境内各地。但到了汉唐之后,他们却又重新崭露头角,为中华文化增添了一抹光彩。大多数人都知道历史上,有两位著名学者被称作“二郑”,指的是他们中的两个:一位是正史中提及的人物;另一位则是非常著名的人物——他的名字不仅在当时如此,他在今天依然备受人们敬仰。他是一位东汉人,一生致力于诸经研究,他所注解过的大量经典书籍包括易、诗、书、礼等,还有论语、孝经和尚书大传等。这个人物不仅在他那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享誉盛名,而且直到现在,也仍然备受人们赞誉。他的一生,不仅是在艰难困苦中取得成就,而且也是一个例证证明着智慧与知识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最终得到人们永恒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