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过节为什么提前一天梅州客家话能软过糯米羹硬过棺材钉

在梅州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松口声,软过糯米羹;松源声,硬过棺材钉。从地理位置来说,松口和松源相隔不算远,但两者的语音差异却比较明显。松口声比“糯米羹”还要软,而松源声比“棺材钉”还要硬。

倘若从整个梅州来说,哪里的客家话最硬呢?恐怕十之八九的梅州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五华话”。因为“五华阿哥硬打硬”,而我们知道,五华是远近闻名的石匠之乡,“打石头”是一种力气活,只有健壮的硬汉能够胜任。

原本只是形容打凿工具和石头的“硬”,逐渐延伸到了五华人的语言特色和个性上来。旧时关于五华石匠的图片记录显示了他们坚韧不拔的一面,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会认为五华话特别“硬”的原因之一。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兴宁话,它虽然与梅县方言存在一定差异,但其抑扬顿挫的声音节奏还是基本一致的。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许多人不会觉得兴宁话特别“-hard”的原因所在——它没有那份特有的嚣张感,没有那么一种让人心生敬畏的情绪。

那么,在这个多元化、复杂化的人类世界里,那里的客家话最为柔情蜜意呢?很多人又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绕绕韧韧的梅县“松口声”。 松口声被称作是下水声的一个代表,与梅城的话存在明显差别。清末民初,当粤东、闽西的客家都通过汕头出海向南洋各国迁徙的时候,松口成为了必经之站,因此其方音留下了深厚历史印记,不仅如此,它在曲艺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客家俗谚“我自古山歌出于门(从)口”作为证据。

很多人觉得松口声音调柔软,就像它们总是在旋律优美的客家山歌中跳跃婉转悠扬,让听者如痴如醉。而这种声音是否更接近自然,更能触动人们的心灵,其实并不由它本身决定,而是受孕育这门语言(方音)的土地、历史经济以及个人主观印象等诸多因素交织影响产生结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