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园洋味十足的门楼 邹晓东 摄
尾落儒林第三连券洋楼 金利明 摄
善居室石刻的温肃书法作品(朱东长拓片)
“九曲篆”塑成礼器造型 金利明 摄
宣统元年的厝契 金利明 摄
前溪新乡全景 邹晓东 摄
前溪新乡,就是“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所在地,也是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的一个自然村,占地总面积大约80亩,密布着40多座传统民居,建设时间跨度30余年,绝大部分是华侨投资建设的,是一个融异域风情与传统风貌为一体的多元文化交融建筑群。这些“华侨厝”是百年前潮汕人漂洋过海、拼搏奋斗留下的固态史书,也是潮汕人勇于进取、善于吸纳异域文明成果的物证。
侨宅探寻
陈慈黉带头规划建设蓝图历30年时间建一新乡
今日前美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由原先前溪、溪尾(居美)两乡组成。据《绣诗楼丛书》之《陈氏族谱》记载:清初,溪尾陈氏十一世慧先公(1630—1709年)“营买前溪乡而卜居焉”。及后子孙茂盛,开枝散叶,分居寨内、寨外、沟头、西门、下底园、竹宅等社份(聚落)。清末,因人口继续膨胀和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新乡”于是应运而生。
踱步在这片充满历史气息的地方,我们几乎可以看到每一处都是旧宅第,它们横行直列,以错落有致著称,大街小巷笔直通畅,都是一条条古老的小路。单元宅第的造型布局和建设规模并不统一,有“五过间”和双背剑”,也有驷马拖车”。四周栽种榕树和龙眼,还有花草点缀,每个庭院都有一些荷塘、小溪,这让人不禁想起往昔繁华时光。
现任99岁高龄的大爷陈淦强回忆说,在他那个年代,“四角六头”的每个角落都设有栅门,它们独立成为一个个小社区,与外界通过灰路相连。这位老人的故事让我们仿佛穿越回去,那时候这里是一个被称作“厝地”的地方,被赋予了建房使用权,然后逐渐形成了今天这样的一片景色。
随着笔者的询问,一幅幅历史照片出现在眼前的同时,一段段故事也随之展开。在这些房屋里住着的是真正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家园,而他们的心中,却始终怀抱着对故土深厚的情感与归属感。“身在他乡即故乡”,正是在这样的地方,我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种特殊的情感纽带。
雕刻技艺呈异彩修身齐家见细节
走进这些屋檐下,不难发现这里的人们对艺术有着浓厚兴趣,他们用木雕石刻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和世界观念的一种理解。而那些精致的手工艺品,无疑也是这块土地上人们智慧结晶的一部分,它们展示了当时技术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
一些老先生,如81岁高龄的隆都华侨中学副校长陳立松,他曾经就住在那座被誉为"槟城蓝屋"风格的大房子里。他喜欢这里艺术氛围,就像他的父亲一样,他亲自题写双如意门匾额,并且请石匠采用常见于门簪上的"九曲篆"艺术,将其雕刻到香炉中,让它隐藏着各种吉祥话语,让我们惊叹不已。此外,还有一些更为精巧的手工艺品,比如将字句塑造成礼器形状,用以象征希望愿景,这一切都不由得让我们感到敬佩。
至此,我们看到了这一切,不仅仅是一处普通住宅,更是一段悠久历史、一份深沉情感、一部丰富多彩的人生篇章。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这些建筑既代表了当时居民对于未来生活质量追求,又体现出了他们对于家族荣耀与血缘联系保持坚持不懈的情操。而今,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却又充满怀旧情调的地方,我们仍然能从它们身上读懂过去并引以为傲,为何?因为它们承载的是一种精神,即使面对变迁,无论如何也不愿放弃那份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我依然属于这里。”
标签: 道德经中劝人看开的句子 、 道教五大经典书籍 、 大道至简是一种境界 、 人活到极致 、 九字真言修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