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葆玖先生是著名旦角表演艺术家,但不是花旦。

      梅葆玖先生逝世,举国一片悼念之声。纵是在京剧已经逐渐小众化的当下,梅派艺术、梅兰芳之子,这些名词在公众中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应是值得欣慰的事;但这些悼念之中,简直错漏百出,即使是官方媒体制作的纪念专题,也大量出现配错图、写错戏、用错术语等现象,说梅葆玖先生的行当是京剧花旦、代表作《春闺梦》、收有徒弟高圆圆……

        现象背后隐含的各种生疏、隔膜、浮躁、漠视,小灰在此不做分析,单说说“花旦”与“旦”的区别,算是为普及京剧常识做一点贡献吧。许多外行人称戏曲旦角为“花旦”,大概以为就是打扮得花朵一样的旦角的意思,影视界对女演员常有“三小花旦”“四小花旦”之称,著名作家李碧华也曾混淆“旦”与“花旦”,在小说《霸王别姬》初版里让大青衣程蝶衣演了一出《拾玉镯》。实际上,“花旦”只是京剧旦角行当的一个分支,绝不能作为京剧旦角的泛称,京剧行当有着明确的内涵界定,演员各有所工,通常情况下也不可逾越,像梅兰芳与梅葆玖父子,都工青衣,和花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行当,他们去演花旦那叫“反串”。

        作为京剧四大行当“生旦净丑”中的重要一行,“旦”几乎包含了所有女性角色,内部分工也十分严明。许多百科网站中将旦角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小灰认为大有谬误。日常与京剧界接触的实践显示,旦角主要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这就是一个京剧旦角演员可能从事的四种行当:“青衣”以唱工为主,主要演绎端庄贤淑的女性;“花旦”以念白和做工为主,主要演绎活泼娇俏的女性;“武旦”以武工为主,演绎武功高强的女性;“老旦”以唱工为主,用大嗓,演绎上了年纪的女性。“刀马旦”不能算是独立的一个分支,而是武旦中的一种表演风格,演的是穿长靠的女将,以工架为主;至于“彩旦”,那根本就不是旦角,而是丑行的一个分支,以男性演员演出夸张搞笑的女性角色。

        对非专业人士来说,能分清“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已经足够,不至于出现将梅葆玖列为花旦的错误;更细致的分行属于比较专业的范畴,只能算是一些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而不是独立分工。如“花衫”,是在京剧高度发展时期由王瑶卿先生创立的一种全新表演风格,兼跨青衣、花旦、武旦三行,表演上唱念做打兼具,对演员有着更高要求,“四大名旦”中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三位都是青衣,荀慧生是花旦,但四位大师都排有大量的花衫戏,根据本工偏重,又分“青衣花衫”和“花旦花衫”等。旦行中还有一种“旗装旦”,演的是穿旗装的女性,在京剧中代表番邦女子,表演上兼跨青衣和花旦两行,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

        以上说的只是京剧旦角的分工,剧种又各各不同:昆曲旦角有老旦、正旦、作旦、刺杀旦、闺门旦、贴旦、武旦;粤剧旦角有正印花旦、二帮花旦;川剧旦角中还有仙狐旦、泼辣旦、奴旦……中国戏曲博大精深,仅一个“旦”字,就有多少说不尽的学问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