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这和前面一段话的一句话,意思差不多。已而不知其然。而且从庄子的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古之句子的表达方式和后来的不同。很古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古代的真人,其知有一个尽头,有一个极点。至,就是极的意思。不像现在所言,古之人,能知其极。而是说,古之真人,其所知啊有一个至极所在。好像儿童造句那么可爱。很古拙。但我们不能轻松放过这么萌哒哒的表达方式,实际是因为当时古语就这个样子,字不多,句式的变化也不多。不过现代人看起来就好像是老外刚学会说中国话一样。这就是古意。
怎么才是至极呢?(恶乎至?)那就是这样认为的,从一开始就没有有形之物。未始有物,不是说未开始就有物,这个未是对始有物说的,读作未---始有物。到了这个地步,就是至极了,尽头了。已经无法在继续探究下去了。
庄子很可爱的,接连用了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来形容这个尽头。不可以加矣,就是无以复加。不怪庄子吹,这个至极很重要,这叫重要的话说三遍。
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其次以为有物矣,就是《道德经》所言的无生有。前面的那个至极就是无,无物的状态。无形无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才是无生有。封这个字也是用的古意。看封字的组合,有土,有寸,丈量土地,就是封地。封给大臣的一亩三分地,是封的最初意思。后来有部小说《封神榜》封,也是这个意思。但在这里,要拐个弯。这里的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封,是人对物而言的。人对物命名叫封。我把这个解释清楚了,若是在学术圈,也当引起轰动的。可惜了,人在陋巷。有缘者以后解释庄子,稍微提及是我解释的,也算你们没白读我辛苦写的文章了。
这个封,就是对物命名。细细体味,是不是和封地的意思实际上是一样的,只不过用到了对物命名上。叫封。
无生有之后,就有物了,人要对物认识,必须先命名。相当于把这个名字封赐给了这个物。
物有的时候,开始是没有对这个物命名的,赐名的,封名的。后来为了认识这个物才给它赐名,封名,命名。
开始命名的时候是没有是非的。为啥呢,最开始一物一名,都是名实相符的。说一个名就知道这个名代表的是什么物。
这就是封和未有是非的逻辑所在。一步步的引申出是非所由来。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
等到是非之辩开始彰显,开始明显的时候,道也就开始亏损了,亏歉了,不了。这是直译。为何呢?后来随着认识物更多,就把相同的物也归为一个名之下。比如马这个名,最开始的时候是对一个黑马命名的。但是后来遇到了白色的,除了颜色不一样都和黑马一模一样的,也被命名马了。这个时候是非就开始有了,开始彰显了。明显了。有了是非,也是道不的时候了。
不是道不,是因为人认识的道不了,有所亏损,有所亏歉了。换言之,人有了是非,对道的认识就不完整了。
人们之所以不能完整的认识道,是因为人们有了是非,有了爱和恶。自己爱的就是之,自己厌恶的就非之。成,成见之义。是说有爱就有了成见,也就是是非之辩。
果真有成见和认识的不完整吗,还是果真没有成见与认识的不完整。人认识的道不完整,没想到一个恰当的词代指,只能原话说了。
因为人有成见并且因此认识的道有亏欠,所以才有昭氏鼔琴。啥意思呢,昭氏古琴是表达人之喜怒哀乐的。也就是人之情见情识。而喜怒哀乐就因为爱与恶而发。昭氏古琴是表达爱恨情仇的。若是人没有成见与对道的认识亏欠,那么昭氏古琴也就不会发生了。
昭氏古琴,师旷枝策,惠氏据梧,这三个人啊其知几皆享有盛名啊,所以都能记载并且流传下来!
注意啊,注意了。
这里庄子不是赞赏这三个人的,是讽刺这三个人的,这一点,一定要明白的。至于这三个典故我就不解释了,大家在地方也能得到正确的释义,这不是我的工作的内容。所以直接用原文说话。
很多人可能还没转过弯来,庄子怎么会讽刺他们呢?
知几,并不是庄子所言的近于道的意思。而是说他们三个人在各自的领域其演奏技术啊,都是一等一的高手了,已经接近所在领域的巅峰了。所以庄子说他们享有盛名,并且被记载且流传了下来。
但是啊,他们的盛名都是在于道有亏的基础上达到的,也就是说,成见也已经到了很高的地步。只有不鼔琴,演奏才是最高级的。有点高级黑的味道。
因此,下面庄子就开始批判他们了。
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恰恰是因为他们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才有了他们与他人的观点不同,不在同一个领域,观点就不同的。因为他们专注,所以才想要达到巅峰从而想要明白这个领域的最高境界。
可惜啊,可惜。他们所明的并不是真正应该明的。也可说明非所明。所以他们对于坚白之辩最终是没有结论的,不了了之。昧终就是不了了之的意思。
而其子,我并不认为是这个人的儿子。而是说的前面的其三子。而这三个人啊又用文字编织他们的学说来作为自己最后的事业,(大概当时有作品或者言语流传下来)可惜啊,终身无成啊。庄子叹息着。如果是按照他们在自己的领域达到巅峰就算有成就,这样的成就我也能做到的。(言外之意,我的成就他们都没摸到门,比他们高多了,因为他们于道有亏,不认识真正的道)。若是按照他们这样也可以说不成功吧,因为他们所谓的知几对于物还是自己来说,都没有成就啊。(言外之意,道才成就万物与人)
所以,紧接着上面一句,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这个滑疑到底是个啥东东,我没考证,反正就是能发光的,有明。圣人所图和其三子所图是不一样的。圣人所图在于明。而其三子所图,也不过是在各自领域技艺有所高超而已。圣人之图明,在于能成物也。而其三子的技艺是无法成物的。这个明是内明,心明,道明,所以能成物。从道的成就和其三子的成就方面作比较。
庸,就是得,得道。因为这个原因圣人不用而守之于心。这才是明。言外之意,其三子只是炫技而已。圣人不图这个,也不用这个,而是注重内心,注重心有没有得道,有没有明。
本段话先提出道是源头是至极,进而辨析是非之辩,坚白之辩的由来以及偏颇,从而指出是非之辩,坚白之辩于道有亏,对道认识的不全。并且以其三子作例子,论证这一点。通过批判他们,从而得出圣人之所图,在明。
有论点,有论证有结论,也相当于一篇完整的文章。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会删除。
标签: 什么是无欲则刚 、 普通人要怎么修行 、 妙言至径什么意思 、 什么样的境界叫得道 、 做一个大道至简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