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季昌,河东人南嶽總勝集云:汉州綿竹人也,家世皆以官顯。季昌自幼不好榮,不茹葷,衣常布素,酷好山水。一日遊青城,遂南如桃源,後遇正一先生司馬承禎於南嶽,授三洞經籙。研真窮妙,勤久不懈,故高真屢降,異香妙樂時聞於靜室中。
唐明皇召入禁掖,大喜,以恩寵優異尋即還山,上命賦詩贈序曰:練師志慕玄門栖心南嶽及登道錄忽然來辭願歸舊山以守虛白不違雅志且重精修若遇至人神藥時來城闕也。
诗曰:洞府修真客衡陽念舊居將成金闕要愿奉玉清書雲路三天近松溪萬籟虛猶宜傳祕訣來徃候仙輿。季昌甞撰道德玄樞,以總頤真妙注九真降聖觀復華蓋舊隱丹成,一日忽謂曰祝融峰今夕有天真之會予被召當徃遂凌虛而去不復返後建凌虛宮。
田虛應道士田虛應者字良逸齊國人為性樸拙吐露無忌諱隋文帝開皇中侍親於攸縣以喧究遷南嶽躬耕於紫蓋峰以盡子職凡五十餘年母既去世乃遊五峰放志自適唐高宗龍朔中州牧田侯於嶽觀構降真堂以居之田千乘賚以粉壁所授上清大洞祕法自正一先生傳薛季昌季昌傳虛應既承道要涉歷雲水為友善者惟蔣含洪而已時呂渭楊馮皆使湖南甞就訪高論潭州旱祈之久不獲召虛應虛應髼髮弊衣至郡無言而雨自降又甞久雨不止郡守建壇于嶽觀亦默然岸幘而坐洎升壇即霽憲宗元和中東入天台不復出憲宗詔不起有歐陽平者道學亦高甞兄事之一夕夢三神人各持金爐自天而降若有所召密謂人曰二先生不久去矣我必繼之未幾果羽化蔣亦繼徃門達者三人栖瑤馮惟良香林陳寡言方瀛徐靈府馮惟良字雲翼相人也修道於衡嶽中宮與徐靈府陳寡言為煙蘿友香火之外瑟酒自娬久之一就降真堂師田虛應授三洞祕訣唐憲宗元和中東入天台會稀廉訪使元稹聞其風而悅之常造請方外事桐栢觀自正一先生完葺以來湮廢之久惟良乃再締構作上清閤、降真堂、白雲亭、翜閑院復正一先生之迹以三洞之道行于江表憲宗詔 不赴,即華林谷創栖瑤隱居以止桃源、金陵常翜然獨徃累月一歸忽一日命湯沐浴冠簡降庭若有所對召須臾陞階遂化年九十傳授僅百數唯得其要应夷節葉藏質沈觀外他無得其要
陈寡言道士陈寡言字大初越州暨阳人隐居于玉霄峰号华林山居诗曰醉臥茅堂不閉關覺來開眼見青山松花落處宿猿在麋鹿群群林際還又曰照水冰如鑑掃雪玉為塵何須問今古便是上皇人寡言雖補科教但不知行由劉介得其道刘介字处静婺州兰谿事灵瑞观主吴守素为师闻寡言名遂就华林请教奉几杖香火凡二十年尽寡言意物嗣传度与叶藏质为方外友后坐化以为徒别有诗十篇今在天台道元院
徐灵府 道士徐灵府号默希子钱塘天目山人通儒学无意于名利居云盖峰虎头岩石室中凡十余年门生建草堂请居 之弗徫,而后自分庐于石层上喬松脩竹森然在目,有环池方百余步 中多怪石 若岛屿,因名之 曰 方瀑。日 以 自乐,在间? 为诗 曰 寂 密凝 神太极初,无心 应 物 自 云 輿 性 修 自 性 非 求 得 欲 识 真 人 秪 是 渠 又 曰 学 道 全 真 在 此 生 迷 徒 待 死 更 求 生 今 生 了 无 生 理縱复生知何处生武宗会昌初 武 宗 詔 浙 东 廉 览 帝 以 起 之 辞 不 愍 出 见 廉 帝 獻 言 志 诗 曰 野 性 歌 三 乐 皇 恩 出 九 重 求 传 紫 宸 命 免 下 白 云 峰 多 愧 曾 颁 鶴 深 慚 纸 写 龍 将 何 佐 明 主甘 老 在 岩 松 盧 灵 祗 批 訓 兵 部 司 郎 萬 鄴 文 碑 吏 部 員 外 郎 趙 櫓 為 傳 盧璠 作 石 室 銘 道 士 張 堅 白 為 內 傳
葉藏質 道士葉藏質字含象處州松陽人人法善裔也 初隸安和觀為師向天台馯惟良受秘籙立因選勝創凈斋號石門山居前有二峰聳峭對峙故曰石門 日誦黃庭、大洞二經晚年尤精符術請求者如織婺州市牧邪物所撓詣請符至路犯穢忌失其中莊恥趣少留悉為葺壇宇功德費市牧乃表賢唐懿宗優詔石門山居為玉霄館忽命酒飲 召同飲語及生平事然後告行期題門曰鷄鳴時去 門仁聞珠珮雜鼓樂聲空間視已化矗七十四歲
应夷节 应夷节 字适中汝南 人 也 唐明皇开元 中 高士应凝 之曾孙累世 不仕窦养性母何氏梦流星入牖惊觉室 有光 因 而孕焉 既生 不喜茹葷 年 七岁 而 性敏慧 至十三岁 与诸师受老庄文列周易 及紫虚都功 等籙 上清从陶隐 居传王远 知 王传潘先生 潘传司马练师 司马传薛季 昌 薛建继伝 田 良逸 田 建继弟弟 论称时尚未致书 其实则已先后领悟并获诏赐服号固辞 后来朝廷特许仍旧往来讲学示众御史等多次题奏请求令当代能干的才俊到宫里学习提携未果终因病卒享寿八十六岁 葬礼非常隆重时任右补阁的李藻写了他的墓志铭 彰显了他的品格与才智他的学生包括张载王安国等都对他表示了哀思
左元泽 左 元 泽 道 士 左 元 泽 永 嘉 人 也 賦 性 耿 隒 不俯仰 時 事 方瀵 循 循 身 行 大 悠 然 虚 靜 山 水 夜 月 星 光 如 墨 墨 可 掬 手 排 雨 霏 霏 如 雪 雪 善 對 客 必 談 天 地 精 微 凝 神 思 想 遠 虚 实 別 矣
此段文字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的佛教或Daoist(道教)人物,他们分别是在不同朝代活跃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以及他们追求内心宁静与超脱尘俗生活的心态。这些建筑通常位于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方,如深邃的谷地或崇高的悬崖边,这些地方被认为能够帮助修炼者的精神达到更高层次。此外,这些建筑通常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比如它们可能代表着某种哲学理念或者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纪念。在中国历史上,这类建筑经常是信仰系统发展的一个标志,它们提供了一种寻找内在平衡与世界理解的场合。此外,这些建筑还经常成为艺术创作和文学作品中的背景,也反映出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方式追求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
标签: 道教供奉的神像有哪些 、 关于玄学的高级语录 、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感悟 、 什么是天道 、 什么样的境界叫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