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无为之美自然之姿

第二章。

河尚公版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帛书修正版:天下皆知美好者,其恶已矣;皆知善者,其不善已矣。有无既各生其所,以至于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恒久乃至于圣人处无为,而行简约之教。万物兴起,而未尝自夸其始;生成,而未尝自负其功;成功,而未尝占据其位。此所以能免于世变,不离乎民心。

两种版本虽同出一辙,但表达上略有不同,一是在河尚公版中,“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等词语更显得具体细致一些。在帛书修正版中,则多用了些许的修饰词,如“矣”、“及”等,使文风更加流畅优雅。这次我们将采纳帛书修正版来阐述。

在这里,“天下”指的是所有的人,“皆知”意味着普遍理解,“美好者”的“美好”,以及与此对应的“恶已”的丑陋、厌恶,以及与此类似但意义不同的“善者”的良好、擅长,并且它也会因为存在缺陷或错误变得不好,这就是对比关系造成的认识变化。“有无既各生其所”,即是说两个概念都同时存在并互相关联,即便困难和容易看起来像是一场比赛一样,只要到了完成之后再比较它们,就能明白哪个更容易达到目标。而长度、高度、声音这些都是基于比较来确定的,不是绝对数值,有时候一个东西在某些方面可能看起来很小或者很低,但是如果放在一起,它们又会形成一种新的整体,从中可以看到更多的真理。“音声合鸣”,就像音乐中的旋律,每一部分都需要彼此配合才能产生动听的声音。而时间上的顺序也是如此,因为事物之间似乎都在向着相同方向发展,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一点出发去了解世界的一切事务,这种联系又不能改变,它们互依互存,就像是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他们都是地球上的居民,在这个大家庭里共享资源,也共同面临挑战。

接着讲到好的君主,他不会直接参与国家大计,更不会用言语去教育百姓。他通过观察和理解自然规律,让人们自己按照这条路走,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事情才会最有效果。但他并不宣扬自己的智慧或者贡献,他只希望人们能够明白这样做就会带来更好的结果。他不是为了个人荣耀,那样的话他就已经失去了那份真正伟大的品质了。如果一个人拥有这样的品质,那么他就不会去争取任何功劳,他只是让一切发生然后离开,从没有留下的痕迹,所以他的影响力永远持续下去。这跟我们的国家非常符合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