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和笔者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道教在当今社会中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对道教人才的培养和应用。一个宗教(不只是道教),其教化的出发点是人(信众),其主动施予和进行教化的是人(道人,或其他宗教教职人员),其信仰或效法的对象还是人(在宗教上称为神仙,在心理学上称为超人,是对现实人格的超越)。因此,从宗教在现实社会中的立足、信仰、发展、教化、传承等等多方位的角度来说,关注于“人的问题”,或许才是真正关注到了宗 教 的根本所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即尽管相比以前的环境,如今的道 教 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仍面临着缺人的问题。
我们经常会见到有的庙里只有一两位老道长(甚至是当地居士信士)在坚守,面临着无 人传承的问题;有些位于景区中的 道 观,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正式的道人居住,这样一来,就可能使部分游客产生误解;还有许多宫观中,一些年轻人们前来学习,却也面临着留不下人的难题。如果连基本的人员基数都不能做到稳定性,那又如何能够优中选优地去讨论人才培养的问题呢?
因此,我们谈发展时,首要的一点仍然是先解决人的问题。先把基数建立起来,不仅可以扩大人才选拔范畴,而且还能提升整体文化素质。这并不意味着无限度地“收容”,失去了宁缺毋滥 的标准,那么虽然可能增加了人口数量,但却可能降低了整个组织形象与声誉。
从入门开始,对每个人进行严格考核,这对各个宫观执事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这些执事者的责任重担,他们既要维护现状,又要考虑未来发展,同时还需判断优劣与好坏,并做出决策。此外,还有能力以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平衡,以及处理好新旧修行方式之间关系的问题。
抓紧对人才培养是一个共识,但形式上的差异反映了多样性的修行方式,每个人应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以实现个体成就。这句话里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强调后半句,但实际上,“师父”的引领作用更重要,因为他们能带领徒弟走得更深,更远。
何谓人才?答案便是在自己所修所学之余,为 道 教 发展贡献力量的人。只要遵循祖师爷的心意,勤于立功立德,用心修行,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宝贵的人才。不拘一格降才能,使我们的定义更加宽广,也让 道 教 发展路径更加丰富起来。
最后,我作为十多年的修行者,也希望提醒新入门的小兄弟们:虽然时代变迁知识水平提高,我们学习弘扬方法变得多元,但是不要迷失方向。一方面不要盲目追求一切,一切皆可接受;另一方面,不要自以为是,将所有不同意见视作错误。正如祖师早说:“多则惑”,过分追求就会迷失方向。而且,只有用纯真之心去修习,让身心清净,便不会辱没这两个字—— 修 行——最终目的所指向的事物。
总结一下,我们应该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按照现在流行的话语,即使能靠得住,上有造诣,有品德服众,在关键时刻起作用。但记住,这四项不是空洞的话语,而是一系列需要我们认真践行的事情。当你真的这样做,你将会真正理解什么叫做 修 行的大义。这就是我今天想说的全部内容,我衷心希望我的话能够启迪一些思考,让更多的人投身于这条充满智慧与慈悲的大路上。
标签: 什么样的女人爱读道德经 、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悟 、 道德经为不为的意思 、 如是的梗 、 道德经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