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奉道教的第一件事,就是被教会了“劝善”,即《太上感应篇》中提到的“语善、视善、行善”之三善。这些是为人处事的根本,在生活中发善心、为善行,为一个好人的标准。
在道教讲的一切修行法门中,“与人为善”是核心。这不仅仅关联着自己心态和人际关系,也关联着自己日后以及子孙所能获得的福报。这点世人常称之为“因果”,即种恶因得恶果、种善因得良好结果的思想。基于华夏农业文明独特性,道教将这一思想延伸到血缘关系上,从而诞生了“承负”的观念,形象地说明我们今时今日所作的一切积累都是为了日后的子孙;享受的一切福泽都来自于父辈祖辈辛劳积攒的福德。如果祖上为恶,我们也要受到恶果牵连;如果我们今生不行好事,也会给儿孙带来极大的影响。
在承负观念中,每个人的起心动念都与血缘关系中的亲属和社会关系中的亲朋产生密不可分联系。在借用了社会公德约束力及慈爱本真的自然属性前提下,劝人们为善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大力提倡的一个主要内容之一。道教作为引导追求宗教,则通过信仰和教化告诫人们,为善可以得福果福报,为真的是登真的基本前提,为真也是度世必要法门,为真也是个人修真的必然之路。
因此,诸天圣真恐世愚昧,便传下多劝严经典以行为教化;又晓众生知其理易而行其难,便作可明白记载今日言论行动的功过格,让人们夜深时反思今日所作所为,当须在功过格上勾选出来,以便明白究竟是积累了福报还是遭遇惩罚。这不仅需要信众和修行者秉持明白心,如果有人使心用心想要多记功少写过,那么便有司过神明暗记此事,待到天庭或地府考校的时候,将此人原本功过完全复盘,并计算进去,一并做出最终赏罚。
在考校严明的正邪功过律中,如果能听从天尊一心向好的建议,最终必获福报。此等考验实则引出了非常重要的一项修行内容,即阴骘(阴德),指外人看不到你却自我维护优秀的心态及行为。
以阴阳立法说述根本之说,不喜世间皆爱面颜本性,所以重以此训。那些会在明处作恶祸乱他人的,不但不能容忍,更有律对此严加处罚。而打着“大美名号沽名钓誉”的人,只是在谋求私利,是非称谓不得如此。但真正考验一个人是否有信仰,有修炼,则是在独处时——即无人知晓暗处时——是否还能够不起恶念、不做坏事。如果能,这一切就被称作阴骘,上苍降雨肯定归于正义。当无需他人人知道,而只是因为内心里愿意帮助别人才做出这般事情,此乃真正纯洁的人类情操,如同高山清泉,无污染,无二次利用,但当它流入广阔世界,对所有生命带来滋润,这就是人类最伟大的表现!
标签: 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吗 、 什么叫悟在天成 、 道教信奉的神是什么 、 人生最高境界就是无为 、 道家故事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