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菩萨亲自指点千年传承的道德经终于完整版出炉原来它竟然不是原来的样子

弥勒菩萨指点,千年传承《道德经》真相大白:原版已失踪,完整版出炉后惊人的差异

《道德经》,又名《老子五千文》,是春秋时期李耳(老子)所著的杰作,这部书在前秦诸子百家时期被广泛传颂,是道家思想的源泉。全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称为《德经》,下篇称为《道经》。起初并未分章节,后来前37章改为《道经》,从第38章开始至最后一章皆归入《德经》共计81章。

这部以“道德”二字命名的古籍内容丰富,不仅涉及用兵养兵、治国安邦、修身齐家等实践指导,还包括养生问道等多方面内容,但其主要精神和旨趣在于探讨哲学思想,其余内容则围绕此展开。文章深奥而含义深刻,有些地方晦涩难懂,但总体上蕴含了万象,因而又被誉为“万经之王”。

目前流通的现代版本大多基于王弼注释,而王弼本人是一位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和经学家的代表人物,他曾任尚书郎,并且以解读老子的作品著称,如他的《老子注》。由此可见,我们所见到的今日版本并非完全符合老子的原本。

1970年代初,在湖南长沙的一座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一批古代文献,其中就包括早已流传千年的《道德经》。虽然这并不稀奇,因为每次出土都有可能带来新的发现。但经过复原整理之后,这些遗失已久的文字与现行通行本竟然存在显著差异。

尽管这些微小误处并不影响理解的大致意义,但也有几处重要的地方语义与我们熟知的文本产生了巨大的偏差。这不仅限于单词或句式上的轻微错误,更是涉及到整个论述方向和价值观念。在以下对比中可以看到:

通行本:“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古书本:“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看似无间但实际却因“古”、“今”两字的小变动导致意味悬殊。一句话表面上的变化极小,却背后的意义差距巨大。而这个“ 道”,它究竟指的是什么?需要追溯到当时社会背景,即东周末年,当礼乐混乱,无秩序需寻求之前秩序作为治国依据,所以这里指西周礼乐制度。而这是否即是老子的主张?再看看孔子与老子的对话:

孔子曾问礼于老子,答曰:“夫君何必言我哉!夫君所好者,与骨同仁;我所好者,与物同类。”意即你以前学习过的那些礼乐已经消逝,只剩下口头上的记忆,而不能直接套用过去解决今天的问题。

甚至不必参考孔孟之间关于这一问题的话题,我们也能够推断出其中矛盾。这就是为什么周朝最终灭亡的一个原因之一,就是其礼乐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此外春秋战国时期频繁战争,也不是建立稳固国家基础的时候,因此并非巩固国家根本的时候。而另一方面,“执今之法”,要求把握当前的情况,用现在的手段去驾驭现在的事物,从中探明远古起源,这才叫做真正掌握着天下的要领。这正是老子的原始想法,用新方法处理新事务,而旧有的规则无论如何辉煌,都无法融入当下的世界。如果一切都按照往昔进行,那么未来只会更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