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这位跨越千年的智者,竟然在传承中被发现并非原本完整版。推荐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仿佛是在诉说:“请不要对我做你自己不愿意的事情。”
《道德经》,又称为《老子五千文》,出自春秋时期李尔(老子)之手,此书乃是前秦时期诸子百家时期的一部名篇,书中详细介绍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可谓是道家思想的源泉。整部道德经共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起初并未分章,后来前37章改为《道经》,从第38章开始之后的章节改为《德经),总共分为81章。
《道德经》以“道”字提纲挈领,本文论述的内容极多,涉及了用兵养兵、治国安家、修身齐家乃至养生问道诸多内容,但文中最主要突出的为思想,以此主旨,其余内容皆围绕而展开,文章内容比较深奥,意义深刻,有些地方晦涩难懂,但总体来说包含万象,不似其他文章只是专注一面,因此,《道德 经》又被称为万经之王。
目前现代通行版的《 道德 经》,皆由王弼所著,全书共有字数5162。其本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经学家,更是魏晋时期代表人物。他爱好老子,还曾任尚书郎,最主要作品即解读 《 老子的 老子注》。由此可见,我们目前看到的 _ 道 德 经_绝大部分并未老子的原本,而著者另有其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部分古籍,其中就包括了早已传扬千古的 _ 道 德 经_。要说 _ 道 德 经_ 本身也并不奇特,因为现代通行版早已流传广泛,即使有不少学者将其列入家庭常备。但经过整理复原后,却发现此次出土的是与我们熟知版本有显著差异。
其实,只要词义之间有一点误差,也无太大影响,因为记载和传播过程中的错误也是有的。但有些地方语义与我们熟悉文本相差甚远,这些小小变化却带来了巨大的不同。这便是我指出的明显之处给予说明的地方。
比如,《 道 德 经》的第14 章,就出现了这样的变动:
通行本:“执古之法,以御今之变,是谓天序。”
古本:“执今之法,以御今之变,是谓天序。”
从这两处对比可以看得出,只是一两个字的小变化,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在通行版本里,“执”指的是把握着过去存在过的事物,用以驾驭现在发生的事情。而在这个更原始版本里,“今”则意味着把握住当下的情况,用以应对现在正在发生的情况。这两种理解方式虽然表面看起来相同,但实际含义却截然不同——一个强调依赖历史经验,一個强调适应当前环境。此处“法”的含义是否正确?让我们进一步探讨老子的生活时代。当他生活于春秋末年,他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正值东周鼎盛时期,那是一个礼乐混乱,没有秩序的时候。那时候人们急需一种秩序或者礼乐来治理国家,所以这里面的“法”,就是西周之前那个社会秩序和礼乐制度。如果把它应用到当下的社会,那就是要求用以前成功过的事物去管理今天的话题,这确实符合他的哲学观念,即通过思考宇宙和人的根本关系来解决问题。
然而,与孔子的对话似乎揭示了一种不同的答案:
孔子曾问礼于老辈,对曰:“陛下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而独其言存焉。”意思是不管你怎么样,你说的那些东西都已经化为了尘埃,只剩下你的声音留下来。
因此,从这些情景分析,可以看出这段文字是否认利用旧有的制度来治理新时代。如果没有孔子的引导,我们可能会更加直接地解释这个问题。
但事实上,当朝灭亡的一个原因,就是它失去了适合当代社会的情境。而春秋末年战乱不断,并不是一个稳固邦国的时候。
而另一方面,“执今之法”,则意味着要基于当前的情况去行动,从其中探寻远古开始,这叫做了解大自然规律。这才是真正理解他的观点——今天用今天的手段去处理事情,不论过去多么完美,都不能融入今日世界。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无疑有人会携带新的绿意踏进门槛。
标签: 如何解释儒释道的天人合一 、 女人开悟后的身体特征 、 六种人不宜去道观 、 女人信道教好吗 、 如何学道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