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孔子站在泰山之巅,
望着大周的方向,赞叹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当年孔子正值风华正茂,他所赞叹的
周文化当然有很多方面,包括文王、武王、周公等以降传承下来的周制、周礼、周易等。
因此,
大周的图书馆负责人老子
一定是要拜会求教的,何况老子是“见首不见尾”的神龙般存在
。
孔子一生多次问道于老子。其中
第一次问道
,孔子年仅17岁
,老子37岁
。
此时
大周
地位江河日下,礼乐崩坏
。周文化还有多少人信?礼乐还有多少作用?
但是
孔子坚信,
即使到了晚年
,孔子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是他已将礼乐视为道德的桥梁。
作为
周文化的真正继承者,道脉的守护人和传承人
,老子
当然知道礼乐是道德的桥梁,因此孔子问礼,老子教;而孔子问道,老子重点教!
但是老子对礼乐教化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因此提示孔子:“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
,独其言在耳”。
也就是说
旧事物已腐朽,历史上的形制文化,如果没有道德的灵魂,已然走向僵化。
从根本上来说,形制文化并不是道德本性。
老子
重点点化
孔子,重外在而不知内在,推行礼乐而不知本性,倡导仁义而不知无为而治,其实离道很远。
其时,儒家、儒学并未诞生,但是
老子对孔子的指导可视为对儒家的基本看法。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云:“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
岂谓是邪?”
以至后人也常说,儒家和道家观点相反,
甚至水火不容
。
历史上儒道之间互相贬低常见,但
真的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吗?
庄子对儒家有褒有贬,有扬有抑,比如其笔下的孔子
有“好学敏悟”
,也有“狼狈不堪”,
而他对儒家的诸多批判,也不是一概而论,他反对的是后世世俗化、末节化、虚伪化甚至是歪曲化的所谓儒家而已,批判的是伪善,批判的是假仁假义,批判的是假儒家、假道学!
比如,他讲了一个“儒以诗礼发冢”(
两个儒生的“盗墓笔记”
)的寓言故事:
两个儒生盗了一晚上墓,把风的大儒在上头着急了:天快亮了,发现了什么?
小儒说,还没有解开裙襦,但
口中有珠
。
大儒
高兴地朗诵了一句诗经:“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
,你小心些,不要把珠子弄坏了。
你看,两个儒生东方未明、青青之麦的满口诗书,背地里却干着偷窃死人墓的勾当,庄子的这个故事
对满口仁义道德,行为卑劣龌龊的儒生给予辛辣的揭露和讽刺
。
庄子还有一个故事写得也非常精彩——
庄子见鲁哀公,
鲁哀公
说:鲁国有很多儒士
,像先生这样的却很少。
庄子
却唱反调
:“鲁国儒士很少”。
哀公纳闷:“全鲁国都穿着儒服,怎么能说少呢”?
庄子
正言道:“我听说,儒者戴圆冠而知天时,穿方鞋而知地形,配良玉而果断处事。
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穿着儒服;穿着儒服的,未必知其道
。
您如果不以为然,
为什么不号令全国:不懂儒道而服而穿着儒服的,死罪!
”
哀公
便如此下令,鲁国就没人敢穿儒服了,除了一位大丈夫,
穿着儒服而立于公门之下。公召见他问以国事,那人对答如流,应接无穷。
庄子就说了:“
鲁国就一个儒者罢了
,怎么能说多呢?”
可见,
庄子批判的是表面的儒家,认可的内在的儒家;批判的是伪装的儒家,认可的是真正的儒家;批判的是将儒家和道家割裂开来的儒家,认可的是儒家和道家大道相通的儒家。
其背后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真正的儒道同根同源,殊途同归,都是内在深厚的道德。
——————————
生命本悟,快乐本心。
天人本一,智慧本光。
光未央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标签: 无欲则刚怎么解释这个词 、 如何成为一个道士 、 普通人怎么学道术 、 如是的梗 、 道德经的无为怎么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