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欲则刚:揭秘“假文昌”的背后
在道教中,文昌帝君是掌管福禄、主宰功名的神祇,常被尊称为更生永命天尊、七曲灵应天尊等。据《文昌帝君阴鸷文》,文昌帝君曾十七次化生人间,世为士大夫,为官清廉,从未酷民性烈,“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
很多人下意识地认为文昌帝君只是一个“掌管文运、主宰功名的神仙”,但实际上,他的职能远不止如此。在《元始天尊说梓童帝君应验经》中记载,文昌帝君居混元内辅三清内宰大都督府,都统三界阴兵,是混天造化轮回的大使,也是收五岳四渎真形虎符龙券和总诸天星曜的重要人物。
关于手持如意的问题,《元始天尊说梓童帝君本愿经》提到,这并不是表示祂“有求必应”,而是因为受玉帝委任,以飞鸾开化人间,上显迹于九霄。
许多信众把文昌星和魁星混淆,但实际上,他们是不一样的。魁星属于北斗七星之一,在道教中被尊为主宰文章兴衰的神祇,而文昌圣班将魁星尊为“广播教天尊”。两者虽然都与文章有关,但并不相同。
在道观中的很多塑像中,有两位侍童,被称作天聋地哑,他们分别掌管着录运薄册和桂藉。这两个侍童代表了知且不言和言且不知的德行,不仅对文章科举有影响,也体现了保密问题很重要这一点。
对于求子或升学的问题,《文昌应化元皇大道真君说注生延嗣妙应真经》提供了一些建议。通过虔诚礼拜、持斋念经,可以得到九天监生的帮助,以至于生气氤氲,当有祥光馥郁时,即可得安康长寿。
最后,对于命运多舛的人来说,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错误,并改正过来,并积累善行,那么他们可以通过礼拜和供奉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唐代以来的科举考试影响下,人们开始将这理解为考查个人的德行,因此这种信仰转变成了对命运的一种考查方式。
标签: 道家经典语录及感悟 、 道德经第一到八十一章 、 道德经40个口诀 、 文始真经原文及释文 、 道德经原文译文白话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