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女儿会红白喜事风俗迎亲盛况

湖北恩施“女儿会”红白喜事风俗:迎亲300年来,“女儿会”在恩施民间一直非常活跃,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恩施市委、政府的直接介入,“女儿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仅多次在省、州电视台展示过风采,而且与清江国际闯滩节、民俗风情旅游节以及硒都魔芋节和茶叶节结伴而行,既为经贸、文化、旅游事业增添了光彩和魅力,也使“女儿会”本身成长为恩施民族文化的台柱和令山外人心动目眩的艺术奇葩。 恩施土家族女儿会,简称恩施女儿会,发端于恩施市的石灰窑和大山顶。两地分别为恩施市东、西两个1800米的高寒山区,这里因分别出产名贵中药材(当归、党参)而成为享誉中外的药王之乡,同时这两地也分别孕育了奇特婚俗“女儿会”,而成为该传统习俗的故乡。此俗一直承传不嬗,迄今已近300年。石灰窑和大山顶均属恩施市辖地,并且全市多为土家族,因此人们习惯称呼这个独特的情侣寻找活动为“土家族女兒會”。 “女兒會”是湖南省一项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是一种独特而新奇的节俗文化,它因在华夏大地上独显女性文化光辉,而尤为显得光彩夺目。这场非凡的情侣聚集活动一般每年的农历7月7日至12日这些天,是传统意义上的“女兒會”的吉日,最早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全州性的民族仪式盛举,被誉为“东方情人节”。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姻形式的是偏僻的地方土家山寨中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是为了追求自由婚姻,在尝试建立更自由选择伴侣关系过程中的自发形成,以歌曲作为媒介工具进行择偶。届时,以年轻姑娘们主导,也有已婚妇女子员前往参与,与意中人的约定或重温旧情。在这一天,由于穿着技巧被普及,使得参加者能够通过层层叠加展现自己的美丽肌肤,即所谓的人体艺术展现,以及佩戴自己最好的金银首饰,让她们更加迷住众人的眼球。

此时此刻,一片充满活力的氛围笼罩着整个城市,无数姑娘们以各种各样的装扮亮相,她们将背篓里的珍贵物品摆放在街道旁边,然后稳稳坐下等待那位特别的人出现。而那些勇敢的心怀之士,则依靠肩上的背篓随意漫步,他们仿佛是游子一般,在姑娘面前试图打破沉默,用对话撬动彼此的心房。当机缘巧合,将他们引向街角的小径,那些精心准备的情诗便开始奏响,每个音符都透露出深切的情感,对歌成了他们之间交流感情唯一途径。

在这样的环境下,无论是单纯或复杂的心思,都能找到它应有的表达空间。不知不觉间,那些曾经孤单又渴望交往的人们,就这样用这种独具匠心的手法走进了彼此生命中的某个不可预见的地带。在这里,没有繁文缛礼,只有真挚的情感连接;没有束缚,只有自由探索;没有固定的规则,只有自然流淌的情感表达。

因此,“女人舞”, "男人的歌", "一起跳" 这样的语言无法完全捕捉其丰富内涵,因为它们只是冰冷文字无法描述那个无言但却充满力量的声音,那个简单却难以忘怀的小小手牵手。那是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限制,更远超乎言语所能触及到的东西——那就是真正纯粹爱情最初最美好的瞬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