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楼:砖石之间的岁月韵律
福建客家土楼,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至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再加上明末、清代的成熟,至今依旧延续不息。这座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不仅是呼吸着自然气息的房子,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瑰宝。
"百年的砖,千年的土"生土建筑,如同诗篇般沉淀着时间,它们不仅承载着人们生活和劳作的一切,也见证了时代变迁。在11月14日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纪录片《智在匠心》中,我们有幸了解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客家土楼营造技艺,以及其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徐松生的故事。
徐松生出生于一个多世代与客家土楼相关的人家,从小就与这些古老而又神秘的地方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他的学习之路始于14岁,他跟随父亲学习每一个细节,从打制泥巴做墙体到搭建屋架,每一步都需要耐心和汗水洗礼。他逐渐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手艺实际上蕴含着深厚的技术和艺术价值。
2007年,“客家土楼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在2008年,中国“福建土楼”荣获世界遗产的地位。这一殊荣证明了这些建筑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对全球建筑学术界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作为这一传统技艺的大师,徐松生坚信:“务实是我们的格言,勤奋是我们的本质。”他用毕生的努力致力于修缮和保护这些古老之地,让它们焕发出原有的光彩与活力,即便他现在头发花白仍然坚守在第一线,为这些根植于土地上的文化根基保驾护航。
如今,当我们走进那些宏伟壮丽、却又温馨宁静的客家 土楼时,不禁感慨那些未曾说出口的心灵交响曲,那是一种只有当事者才能感受到的情感共鸣,是一种对生命美好所寄托的一份敬畏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