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反复佩茱萸与簪菊花

重阳节,一个充满了传统习俗的日子,其中就有着一项独特的风俗——佩茱萸和簪菊花。九月初九这一天,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它不仅是秋季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节日。在这个时候,人们会选择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作为装饰或佩戴,比如茱萸和菊花。

茱萸,这种可以做成药用的果实,被认为具有辟邪、驱散疾病之效。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其叶呈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最终结实似椒子。嫩时呈红色,而成熟后变为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此外,茱萸还能治霍乱,并且根部能够杀虫。古人相信佩带茱萸,可以避免灾难,因此在唐代时期,这样的习俗非常盛行,不仅妇女儿童如此,有些地方甚至男子也会佩带。

除了佩戴茱萄,还有另一种流行于清代北京地区,那就是将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以此来“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一种变体。而在宋代,则有一种风俗,即用彩缯剪出茱萄和菊花形状,用以相互赠送并佩戴。

重阳节上的这些习惯,与端午节中的雄黄和端午节中的蒲都一样,都旨在除虫防蛀。这是因为过了重阳之后,就是十月的小阳春,一段时间内天气回暖;而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尚未退尽,此刻衣物容易霉变,同时桂花正盛开,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萄含有小毒,但也有除虫作用,所以制成茱莱囊这样的风俗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产生。

然而,从宋元以后开始,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以及对未来生活给予更多期盼,对长生与延寿的祈求逐渐成为主导,使得“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