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碉楼中国十大古民居中清溪客家文化的守望者反复铭记历史脉络

在清溪这片新城,每当登上高高的楼顶,极目远眺,便能看到一根根似烟囱一样的灰色柱子直插苍穹,把清溪上空的天际线勾勒得高低起伏、参差错落。这就是客家碉楼,一种既像碉堡,又像高楼,极具客家特色的民居建筑。早期碉楼主要是为了防御土匪骚扰而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不仅成为生活居住用,还直接用作商铺。许多在海外发达的华侨回乡后,为彰显荣耀,便建造了越来越高、越来越精致豪华的碦屋。

据《东莞市清溪镇志》记载,目前清溪尚存碦屋53座,其中以清厦碦屋和重河“红楼”最具代表。这些华侨返乡后,不仅出资修建 碦屋,还将所学到的异国建筑风格与岭南建筑风格交融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一些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地标性建筑。

其墙体材料讲究,用泥、沙、石灰混合成三合土夯筑而成,并通过一种神秘方法——把糖水和糯米饭渗入三合土中,使墙体变得坚固如同铜墙铁壁。这些碦屋承受了无数风吹雨打、苦难磨砺,也见证了自强不息、顽强生存的心态,是客家精神的重要载体和物化表现。一座座 碦屋,就像是图腾和保护神,对庇护着多灾多难的人群。在抗日战争期间,小日本鬼子对他们村进行围攻,都无法攻入 碦屋;解放战争期间,全村人住进 碴塔里面,以炮眼传递情报,即使兵来到门口,也只能离去,因为他们知道捞不到多少好处。

然而,在现代化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之间两难选择时,人们重新思考了传统文化价值,最终选择在开发中保护传统文化,使得虽然受到现代化冲击,但仍然保留下来的,那就是弥足珍贵之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没有走下过历史舞台的地标性建筑,其棱角分明架构依然笔直敦实硬朗身躯依然挺拔,它们承载着清溪客家的文化记忆,是忘不了乡愁和守望者的象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