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走出三俊杰赖华声家族的奋斗史与儒林第之光 从简陋民居到商界政坛文化殿堂

在潮汕的土地上,有着一片独特的建筑风格,称作“响门静碓”,其中,“响门”指的是大门楼高而显眼,能让远处人闻声知己;而“静碓”则是指石碓或磨盘安置于墙角,用以抵煞。这种建筑特色,不仅体现了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尊重,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美好生活追求的心愿。

赖厝社区中的儒林第,是一个典型的潮汕侨宅,它不仅是赖华声家族历练成长的地方,更是一座见证历史变迁、承载家谱记忆的古宅。在这里,每一块石头,每一道梁柱,都承载着家族几代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

从如意门楼的一方石匾开始,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座宅子的历史深厚。《修缮记》上的文字记录了祖厅创建于清嘉庆年间,并经历过太平天国乱事后被烧毁,再次在光绪七年由赖华声等兄弟重建。这段时间跨度达130年,可见这座房子所承载的情感和意义。

踏入儒林第,笔者注意到了井边那只“石脚桶”和两只磨损至无棱无角的石秤砣。这些物品虽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家族多年的经营生意与日常生活的小细节。在这个花园中,还有一些行李箱,这些箱子曾经用于运输贵重物品,现在却成了展示家族创业故事的小小陈列馆。

通过翻阅《茂春公像赞》和《赖氏族谱》,我们了解到赖家的先辈们如何从印尼回到家乡,在商界、政界均有建树。最著名的是三兄弟——茂春公(赖连三)、禧国(赖连四)及鼎国(赖连五),他们联袂渡洋创业,最终使得家庭荣耀满溢。

青年才俊中的禧国更是卓越,他在商界脱颖而出,被清廷赏赐道台衔加二品顶戴,并且曾任府咨议官、中华南洋宣慰使。他不仅在商海中游刃有余,而且还积极参与社会救灾活动,为灾区百姓带来了希望。此外,他还支持宗祠重建,为家乡贡献力量。

这一切都表明,尽管起步艰难,但靠着坚韧不拔的人心和聪明才智,他们能够克服困难,将寒门转化为温暖之地。而今,这座儒林第依然屹立,如同一个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让人回味往昔,从而激励未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