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重在阐释“道法自然”,而庄子则偏于探究“性命之情”。老、庄都追寻那流化万象的道之所在,但二者的旨趣有异。老子的道是客观自然的必然,而庄子的道则是本体化的生命精神。他虽亦讲自然的必然,但毕竟发现了必然的另一面——自由。这样,庄子的道便鲜明地内化为追求个体自由的人生境界。
对道的体悟,对生命价值觉解的深浅,便成为衡量个体自由的尺度。一 庄子通过对形上本体的探寻,以推求人之所以存在的根据,最终把道作为个体人生的安顿之地。但他并非将道视为人的现实栖居之所,而是人所渴求达到的心灵自由状态和精神超越境界。这心态和境界并非纯属虚构,因为它有现实基础,即它是对当时人们根本处境和存在状态的一种醒悟和反思。
庄子生活时代适逢社会大动荡,他无力与现实抗争,更无力去扭转社会造成悲惨结局,因此只能对社会丑恶现象予以鞭挞、讽刺、开笑,以期使人觉醒避免悲剧加剧。在他的眼中,社会昏暗,使人丧失真宰迷失自我丢失生命价值导致普遍异化。
世俗之人被外物拉着跑甚至牺牲生命逐物目的,不懂得价值悖沦,将种种虚妄主观价值判断强加于人。那些握权者维护等级秩序宗法制度,将虚伪普遍性形式推向社会裁剪一切导致异化纷争。庄子借老聃口说黄帝始仁义撄天下,大德不同而性命烂漫矣;天下好知百姓竭矣于是釿锯制焉绳墨杀焉惟凿决焉大乱罪在撄心。
但庄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任其性命之情”的人生价值观。他认为人的精神价值第一位,如果不能实现已可悲;如果死后也随之一去,这对于人类值不又更大的悲哀吗?他说:“吾所谓臧者非所谓仁义谓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即是无拘束率性的生活,只有此才能自适其适不适人意实现精神超越与自由。
他反对人的生命被物化,不离苞苴竿牍敝精神乎蹇浅强调不断提升生命境界,也反对将生命滞留迷惑宇宙形累不知太初强调到高之后还须落实于世俗处。而他的目的是实现人的生命与宇宙合流,上游造物游下游外死生无终始者友。他不是宗教彼岸世界标立的人生关怀,而是在现实存在中超越性的理想落实在世间事业,与身同寿志相守永恒不变的心灵世界。在《大宗师》里,他把悟得后的境界称为“撄宁”一种宁静自如悠游自在的情景,是经过修持磨练方能获得。此过程包括: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入不死不生显示了从世故解脱至绝顶超验最终达成圆融,无碍至境的心路历程。
标签: 普贤王如来为什么抱着女人 、 都有哪些学说 、 女生说大道至简什么意思 、 道家故事及其哲理 、 做一个大道至简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