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桑通诀集·力田篇第三·诗解】
在汉代的光辉岁月里,人们开始将孝悌与力田相结合,以此作为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的基石。高帝时期,商人不得穿丝绸乘车,租税加重,以此来教育他们的行为;惠帝虽然稍微放宽了对商人的限制,但仍然不容许子孙入仕,这是为了强调农业之本而抑制工商业。
到了文帝时代,社会风俗日益奢靡,公私之间财政困难严重。贾谊上书进言,他提倡勤劳耕作,并且获得了文帝的赏识。文帝亲自下地实践,在籍田中耕种,并下令赐予力田户两匹帛,以及根据户口比例设置常员,从而激励大家勤勉耕作。
唐太宗时期,又有新的诏令:务农者不得转为工、商,而那些弃置本业从事力田的人则免除其调役。这体现了对末流人物的一种管理策略,即使古人也这样做,而且后世更是如此,对于那些超出常规之外的人们,不顾人伦、懒惰成性的行为,他们反而因衣食无忧而更加奢侈,这种情况被认为是不利于国家和人民。
如果一个男人不去耕作,那么百姓就可能会饥饿;如果一个女人不织布,那么百姓就可能冻寒。如果一个人去努力耕作,而大家都坐享其成,那么要想让百姓没有饥饿也是办不到的事情;同样,如果一位妇女辛勤织布,而大家都享受着她的衣服,要想让百姓没有寒冷,也是不切实际的事情。饥寒交迫,是民生疾苦的根源,它关系到人们养育父母、子女以及生老病死的一切需求,但这样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孝悌也成了遥不可及的事物。
因此,我们应当确保仓库充实,有了衣食之后才能真正理解礼节和荣辱。这不是空谈吗?农夫们遭受饥寒之苦,看着游荡的人们快乐,就羡慕他们,不再投身于土地上去工作,只是追随这些游荡者,这对于人民来说是一种害处,更何况这只是表面现象呢?
孝悌并非偶然,它是人类天性固有的东西,而力田则是每个人的职业责任所在。当人们失去了自己的职业,同时也失去了原有的本性,这难道就是自然发生的事情吗?这是因为我们迷恋于流俗文化,与他人的影响深刻,以至于落入这种境地。在今天,我们不断地通过诏令来鼓励勤劳致富,让那些勤勉务农、增强家计以及以孝友著称的人得到奖赏,让乡县官进行考察,上报给中央政府年终后核查。而对于那些懒惰无为的人,也由社团训导,没有听从训导则需申报县府罚以役使,其目的就在于教化民心,使得人人皆知仁义,为的是教化民众,使他们懂得劳动与生产带来的好处,从而实现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但若继续这样下去,一些问题依旧存在,比如有限资源供给无效用人口,以及执政者未能有效抑制这些弊端,还进一步崇尚这些无效用人员,这又为什么呢?
总结来说,虽然汉代以来一直在尝试通过各种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最终还是需要回到基本的问题上——如何确保每个人都能够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以便能够负起自己的责任,同时还能维护社会秩序和良好的家庭生活。如果每个人都能像欧阳永叔所说那样“脩其本以胜之”,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每个人都会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君子。此情此景,我们应该深思熟虑,不仅仅是在理论层面,更是在实际行动中,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
标签: 人生感悟 每日禅语 、 修道十足高雅的诗句 、 什么样的女人喜欢读易经 、 男人对女人说无欲则刚想表达什么 、 什么叫无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