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祯农书打通小周天最快功法社会孝弟力田篇第三诗解仓廪实知礼节

【农桑通诀集·孝弟力田篇第三·诗解】在汉代的光辉岁月里,人们为了培养孝悌之德和力田之实,制定了严格的政策。高帝时期,商人不得穿丝绸乘车,以减轻租税负担,但惠帝虽然放宽了一些限制,却仍然不允许商人的子孙官居,这是为了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而抑制工商业。

到了文帝时期,社会风俗日渐奢靡,大量的人口失去了劳动能力,而贾谊则以此为言劝说文帝。他深受感动,便亲自下地耕作,并通过诏令鼓励百姓勤劳耕作。在唐太宗时代,又有规定:如果有人从事务农,不准转行做工、商,而那些既放弃本业又转为力田的人,则免除其布帛征收。

然而,即便如此,一些末流人物依旧存在,他们对社会没有什么益处,只是徒增麻烦。古人即使这样也要加以抑制,更何况后世更是如此,那些出于末流之外的人们,更是不顾人伦、懒惰成性的,他们的衣食费用反而更加奢侈。而这些有限的物资却被用来供养那些无益之人,上层官员竟然不仅不去抑制他们,还纵容他们,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一个人若不种地,那么人民就会饥饿;一个妇女若不织丝,那么人民就会冷冻。如果一个人种地大家都坐着享受的话,要想让民众没有饥饿就办不到;同样,如果一个妇女织丝大家都穿上现成衣服,要想让民众没有冷冻也是办不到。饥寒与痛苦紧密相连,它们关系到人们生存下去的事物,是父母养育儿女、生老病死所需,没有它们怎么能谈得上孝悌呢?

因此,我们必须确保仓库充实,有了足够的粮食之后才能知道礼节,从而明白荣辱之间的区别。这不是一种理念吗?农夫历经饥寒见证游惰者的快乐,却因羡慕他们而离开自己的土地,这对人民是一种害处,也难道只是逐末作而已吗?

孝悌这两项德行,是天性中固有的;力田这份工作,是每个人应当承担的一份责任。然而,当农民失去了自己的工作,也失去了作为人的本质时,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一现象呢?我们是否应该顺从流俗,被他人所惑,让事情发展到这种程度?现在国家不断颁布诏书,对于勤劳致富、增加家产以及具有孝友品质的人们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对于游荡懒惰者也给予训练机会。如果拒绝训练,就会受到官方的惩罚。这一做法深得古代圣贤教化百姓提倡好的风尚,用仁义来教导人们,用农业带来的利润来照顾他们,使得百姓心满意足,可以过上如尧舜时代那样的生活!欧阳永叔曾说:“修复根本才能胜过一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