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家有言:“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世界的真理、事件的本质,不在于外在的相,而在于道。道不容相之见,因此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当我们超脱对外在事物的执着,便能洞察事物本质,这对于人生至关重要,无论是解惑还是解决实际问题,都能通用。
例如,当面对问题时,我们不能只停留于表象,而需探寻背后的本质。抛开表象,直达根本,是解决问题关键。在《道德经》中,有句名言:“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与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命运大异。”
世间多数人,在观察问题时,只看到表象,却未触及其根本。他们陷入错误,自以为是,但实际上是在错误引导下迷失方向。而《道德经》中提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如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说明了不同境界的人对“道”的态度:上士努力实践;中士犹豫怀疑;下士嘲笑并理解不了。
真正能够通达“道”的人,不以世俗为准,而世俗中的愚昧者,以相为真实,他们无法超越自己的认知限制,从而无法理解事情的根源。当他们听到真理时,也只能嘲笑和怀疑。正因为如此,《 道德经》提出“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规律,不让主观意识干预客观现象。
因此,《 道德经》还说:“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意指明智的人内心光洁却显得暗淡;前进的人谦逊却似后退;平坦道路似崎岖等等。这显示了当我们以世俗概念去想象“高尚”或“伟大”时,其实已经偏离了它们原本意义。当我们用有限的话语去描述无限的事物,就像试图用手掌去衡量太阳那样荒谬。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世人的认知,它超越了所有的概念和界限,所以要避免将自己局限于某个角度或认识,因为这样便会产生偏见,使自己难以触及事物最深层次。一旦陷入这种局限,便可能成为生活中的囚笼,是悲剧开始的地方。
标签: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 、 道家名言感悟 、 道家祖师叫什么名字 、 道德经名言100句 、 老子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