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诵读中的曹参犹如一位行走在无为之路上的智者

他的“不治事”并非懒惰,而是一种深刻的哲学选择。在秦末汉初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他与萧何并列于高祖功臣之首,但他选择了守旧而不求创新。

曹参的相国之职,以布衣百姓时与萧何相善闻名。他曾因七十伤立足江山,被推崇为贤相、名相。然而,当史官提议以萧何居首时,曹参竟然被排在第二位,这使得两人产生了隔阂。直到萧何临终前推荐他为相,曹参才有机会执掌朝政。

接任相国后,曹参选用木讷厚重长者为丞史,对那些追求声誉的人都予以驱逐。他日夜饮酒,不变更已定政策,只是遵循萧何时期的条文。这正体现了他的“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晰认识,也体现了他的“难得糊涂”,即懂得适度放松和避免过度干预。

当年轻的惠帝怪罪于他不理政务时,曹参巧妙地回应说:“陛下自己看谁比高帝更能治天下?”惠帝回答说:“我哪里能跟高帝相比。”接着,“陛下看我与萧何哪个更有能力?”惠帝答:“好像君不如萧何。”最后,“你说的对!高帝与萧如何定天下,一切法令已制定严明。我等恪守职责,遵循他们制定的规矩,不要有什么过失,不就可以了吗?”

从这些记载来看,曹 参至少展现出两点值得学习:一是在个人层面具有自知之明,在国家层面则保证政策持续性,使人民能够安宁休息;二是在用人方面遵循道家的原则,即守拙、尚愚,并非压抑创新,而是根据当下的情形,让百姓尽可能少受到干扰。

此外,他注重团结和宽容,每见人有一细过,便专掩匿覆盖之,无欲无望,是作为一个贤者的典范。当离开齐国返回朝廷之前,他特意叮嘱后任丞相不要多加干涉刑狱和市场,因为这类事情最好任其自然,不要逼迫坏人上绝路,从而防止国家危机。此举既反映了一种仁慈的心态,又展现了一种远见卓识的政治手腕,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教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