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悟天成之道非相对而立见人生

世间诸问题真理本质,不在相中,故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执着外在表象,通达本质者有能力,对人生极为重要。解决思想困惑、生活难题皆可用。

面对问题,不应仅执着于表象,而需观其背后本质。抛开表象看本质者能看到根本,从而有效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而世俗之人,往往只用错误的方式观察,以致陷入错误无法自拔。

《道德经》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下士指浅薄愚昧者,他们心中但存世俗认知,将“相”局限于此。一带错误观念久居,则以错为真过颠倒梦想,是非不分。

听取真理时不能理解,因执着“相”,嘲笑怀疑。这类人只能局限于“相”内,无从通达事物根源,生出烦恼痛苦。真正通达“道”的人才不以“相”为“相”。

真正能通达事物本质的人,不以世人的俗见去想象和企图理解事物真理,而是顺应客观规律发展。在面对问题时做到无我、无人、无众生等,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德经》又言:“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意即明智似愚昧,有进则退,有平坦似崎岖,有谦卑似深谷,有洁白似黑色等。当我们以世俗概念去想象或形容这般高尚境界,便偏离了其实义。当我们用世俗语言去诠释它,也不足以显其内涵,就如真正方正东西都是边角未现,大容器虽广形状隐匿,大声虽响音量遥远,大形虽然宏影难觅。

因此,在追求智慧时,不要将自身局限于某一立场或某一种“相”。因为有了立场与“相”,便有偏见,自身不能通达事情本源,便会背离事物的本质,只是在一个毫无意义层面上徘徊。这也是人类悲剧始祖,此乃国学书舍所传承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文化体悟不同世界看见不同生命所愿分享给大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