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家之言:“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世间真理、问题根源,不在外在“相”中。道即真理,非相可及,因此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抛却外在“相”,方能洞察事物本质,对人生至关重要,无论解悟心结,还是解决生活难题,此理通用。
比如,当面对问题时,不应仅执着表象,而需探究背后的本质。通达根本,则关键在于超越表象观照本质。花半秒看透者命运不同,与花一辈子未明者截然分开。
世间众生,在观点上往往错综复杂,只知表象,却不知其根源。在《道德经》中,上士实践勤勉;中士存疑似亡;下士大笑不仁。此三种境界,分别代表了不同层次的人群,有的深入理解,“道”的智慧;有的犹豫不决;有的浅薄嘲笑,以为不足以称为“道”。
二、真正领会“道”的人,不以俗世概念束缚自己。而世间多数人只停留于事物的表面,更不能识破事情背后真谛,因而只能执着于表象中,并嘲笑那些揭示事物本质的人。
这与人们处理问题的态度类似,有些人能迅速抓住根本,而有些人徘徊其中,有些则迷失于表象之中。不自知甚至自以为是。这正体现了《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规律,无主观干预,一切顺其自然发展。当面对问题时,要做到无我相,无他相,无众生等,是谓得通达。
故古语云:“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卑谷,大白辱,广德不足,建德偷,小民渝真。这意味着真正高尚的事物并非显赫,其最完美的是隐藏其瑕疵,其最大化的是最小化自身形状和声音,使之无法被察觉或感受到,这正反映出真正的大智慧并不局限于俗人的认知范围内,因此不能将自己的思想限制于某个固定的立场或概念才能够达到智慧的极致。
标签: 道法自然行书书法欣赏 、 五千言道德经 、 道德经里最经典的一句话 、 道德经1到81章原文 、 太上感应篇全文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