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老子“见周之衰”西去,被函谷关令尹喜留下而写的著作,时间大约是公元前492年。而今天见到的最早对《道德经》进行注解或诠释的是战国的韩非,他写了《解老》、《喻老》两篇著作,时间约在公元前245年,距老子著《道德经》刚刚过去了240多年。其后是河上公著的《老子章句》,再其后是严遵的《老子注》和王弼的《道德真经注》及《老子微旨例略》两书。韩非、河上公、王弼的注释被历代认为是最能接近老子的本义的注解。
从最早到最近的2200多年间,有多少人试图理解并阐释这个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呢?有人说几百种,有人说上千种,而著名学者、大学教授陈鼓应本人就收集有历代研究老子的262种。这千百种作品的大师们按朝代分有先秦及宋、元、明、清、近代、现代;若按阶层划分有学者,有王公大臣,有将军,有诗人,有画家,令人没有想到还有四位皇帝。这四位皇帝按先后顺序分别为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高丽宣祖朱棣(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唐玄宗御笔点出了他的心得和想法,并且还亲自编纂了一部关于这部古籍的大型批判性评论。他不仅每晚对那位远古智者的顶礼膜拜,还三次给他封爵加号,并拨款增修鹿邑那片土地上的庙宇。又下诏全国增建相关庙宇,并命各地铸造那个智者的像。在科举考试中,他下诏令专家讲述那个智者的教导,加考一门与之相关的话题,以奖励那些对这门课程表现出特别热情的人。此外,他还于735年和755年两度亲手撰写关于这个哲学家的重要观点,从务实主义出发,不太讲究玄理,也几乎不使用宗教性的词汇,从实际行动着重阐述治国理身理论。
宋徽宗也曾尊崇过那个远古智者,但他的理由不同于唐玄宗。在他的统治时期,那个地方发生了许多奇迹,而且他自己声称拥有天神赐予的一些力量。他甚至亲自撰写了一篇记录这些奇迹的小册子,并广泛传播,这引起了人们对于那些超自然现象的一般兴趣。当金兵逼近京城时,即便如此,那位皇帝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继续祈求帮助,这可能导致更多的问题出现,最终导致北宋灭亡以及两个君主被俘虏当奴隶的时候,那个人依然穿着道士服装,头戴逍遥巾,看起来像是准备好随时逃离尘世。
明太祖朱元璋则是一位非常特殊的人物,在农民家庭出生,他曾是一个乞丐,然后成为僧侣,最终成为了一个起义军领袖。40岁左右建立了大明帝国。他虽然喜欢读那个远古智者的书籍,但他的生活经历使他对于穷困和疾病有一定认识,所以他提倡节俭反对奢靡,对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内的地方寺庙进行限制。他重视儒家思想,同时也尊敬那个远古智者,在1374年的某个时候,他决定亲自翻阅并加以说明,这份工作表达了他阅读过程中的感受。
最后,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一位6岁登基7岁迁都北京17年的皇帝。但即使这样短暂的一生,他还是找到了时间去探索这个世界,因为据传闻,当董鄂妃病故之后,当时只有23岁的小皇帝看破红尘选择当一个僧侣。不过,由于历史记载中缺少足够的事实,我们不能确定这一点是否真的发生过。不过无论如何,每一位通过御笔来表达他们深思熟虑后的看法的人,都提供了一些独特而宝贵的情感,他们各自不同的背景让我们从新的角度了解那部永恒的话语:它既可以用来治理国家,也可以用来安抚内心,它既能带来繁荣,也能导致毁灭。
标签: 道德经名句精选及感悟 、 老子帛书版为啥不被参考 、 手抄符咒类老古书 、 道学经典句子 、 《道德经》王弼本